西藏民族大学学生赴西藏开展门珞文化与旅游 融合发展调研实践活动

西藏民族大学学生赴西藏开展门珞文化与旅游 融合发展调研实践活动

来源:周口网 2025-09-08 11: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西藏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圆满完成对西藏门珞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团队由西藏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屈盼、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泓成两名学生,以及西藏艺术研究院两名工作人员组成,历时8天,行程覆盖拉萨市、林芝市等地。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文化体验,团队围绕门巴族、珞巴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路径展开调研,生动记录了边境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情况。

(图一:调研团队与门巴族竹编传承人合影)

团队成员聚焦门珞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主题,深入民族村落、走进文化馆藏、踏访边境一线,在多样化的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捕捉鲜活故事。调研期间,团队先后走访墨脱县德果村、巴登则村,观摩门巴族竹编、竹碗制作全过程,体验竹篮编织技艺,感受非遗工艺的精巧与韵味;参观林芝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门珞文化专题展区,系统梳理两民族从狩猎采集到定居农耕的文化变迁,详细记录服饰材质与刺绣象征意义;赴边境乡镇斗玉乡,随巡边员踏访巡逻线路,聆听守边故事,了解巡边工具及巡逻方式的历史演变,感悟守边人员的使命担当;最后走进山南市博物馆,通过对比不同展区文物,分析门巴族、珞巴族与藏族、汉族等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调研行程累计2400余公里,访谈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及村民10余人次,形成了翔实的调研资料。

(图二:调研团队在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

(图三:调研团队在珞巴服饰传承人工作室中进行调研学习)

(图四:调研团队在山南市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

此次调研活动是西藏民族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团队成员将基于调研成果,提出门珞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文:屈盼、李泓成 /图:屈盼、李泓成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