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6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左权实践队踏上“三下乡”征程,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致力于让文物走进村民生活,推动红色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
7月21日至23日,团队奔赴武乡县、黎城县、涉县与左权县考察学习。在此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学习,互相交流,循着红色印记体悟宝贵精神。
在完成红色印记考察后,实践队于7月24日开始聚焦乡村实际需求。当日上午,实践队与麻田镇相关产业负责人进行座谈。麻田镇有着丰富红色资源,正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与樱桃种植等特色农业。实践队队长曹宇琦结合“考古学(文物全科)”专业知识,为当地革命文物保护提出专业思路,队员们也给出“以军旅主题为核心打造红色文旅”等针对性建议,为麻田镇破解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队员们穿梭在麻田镇的街头巷尾,一方面向民众开展文保知识普及,另一方面通过口述史采集的方式记录抗战故事。队员们后续还计划把收集来的故事改编成话剧,让文物故事能够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效益,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深耕文物保护,传承红色薪火
7月25日~26日,实践队开展文物资料整理工作。队员们将泛黄文献复印件、口述史转录稿、文物照片等进行分类,按“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历史文献”精准划分,并完成数字化录入,为后续编制《麻田镇文物资源图谱》筑牢根基。
实践队前往西关小学进行文保知识宣讲。队员们借助相关徽章、战时陶罐等文物复制品,通过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左权县的历史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还组织了“文物小卫士”宣誓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文物保护的种子。
左权实践队队长曹宇琦是团支部书记,是中共预备党员,更是左权县文物全科人才。他表示,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既是对红色历史的追寻与致敬,更是用专业所长反哺家乡的生动实践。作为土生土长的左权人,看到麻田镇的革命旧址承载着太多未被充分挖掘的故事,看到乡亲们对文物保护既热情又缺乏方法,便更加坚定了要把“文物全科”的知识转化为守护家乡的力量。
在与麻田镇产业负责人座谈时,他不仅从文物本体保护角度,提出对总部旧址墙体进行“可逆性修复”的专业方案,更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建议将樱桃种植与红色文旅结合,让文物保护与产业振兴形成良性循环。走街串巷时,他带着队员们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为什么文物旧址不能随便改造”,还现场演示如何用手机拍摄文物细节、记录保存环境,让文保知识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要让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金话筒’,让三晋大地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会客厅’。能带着专业回到家乡,用一把卷尺、一本手册、一份热忱,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乡村因文化而兴,这是最有意义的青春答卷。”曹宇琦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深情与作为文物全科人才的担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