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学科学学院“籽语长河”实践团以千年运河为纽带,在苏州、扬州、盐城等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暑期实践,通过沉浸式文化探访与互动体验,开启了一场民族团结的温馨之旅。
【漕运账簿:解码文明交融的基因密码】
在苏州大运河遗产展览馆,泛黄的漕运账簿与复刻的漕船模型隔空对话。讲解员指尖划过古运河地图,团队成员仿佛看见:元代漕船满载中原瓷器与江南丝绸破浪南下,回族商队带着西域香料沿河西走廊东进,藏族马帮驮着高原药材翻越太行山麓。这些流动的文明轨迹,在玻璃展柜的微光中凝结成永恒,让青年学子真切触摸到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温度。
【南船北马:重现运河码头的交融盛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内,全息技术重现了清代运河码头的繁荣盛景,回族商贩的吆喝、满族官员的身影与汉族工匠的锤声,交织成“南船北马”各民族交流的历史画卷,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一点点凝聚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根基,汇聚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运河明珠:见证民族经济的共生共荣】
在京杭大运河畔的菱塘回族乡,实践团见证了运河经济的现代传奇。民族文化馆内,介绍着回族乡凭借运河兴起,依托运河将加工好的产品运往各地市场,回族剪纸、苗族银饰与汉族木雕在“民族团结墙”上相映成趣。此外,乡内会定期举办民族旅游美食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团队成员登上古清真寺宣礼塔,极目远眺,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各民族不分你我的情谊。
【扎染时光:镌刻民族团结的青春印记】
阜宁左范村聚集着哈尼族、布依族等11个少数民族。实践团成员在左范村党群会议中心和少数民族小朋友开展了一场“扎染”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热情,纷纷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最终都完成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原本空白的布条被染得色彩斑斓,恰似各少数民族在运河的滋养下,共同生活、生生不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古运河上交融的文化印记,是“南船北马”间温暖的交往瞬间,是民族乡中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更是像左范村这样各民族齐心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读懂运河里的文明密码,更要让民族团结的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许顺杰、潘雨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