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在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承载千年历史,蕴含哲学、艺术、习俗等丰富内涵的集体智慧结晶,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性格与思维方式。传统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迈向未来的文化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根基。高校需立足这一认知,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与拓展,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一、 新 时代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原则
(一)“魂脉”和“根脉”相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秉持统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厚壤,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它犹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既承载着“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思想“魂脉”,也延续着书法篆刻、传统戏曲、节庆礼仪等技艺“根脉”,二者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新时代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需以统一性原则为引领,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古典文学、传统音乐等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把握“魂脉”的思想内核;依托非遗传承工坊、古诗词歌曲吟唱、民俗体验活动等实践载体,让学生触摸“根脉”的技艺温度,从而在认知与体验的融合中深化文化认同。
从《哪吒·魔童闹海》天元鼎出场时蒙古族“呼麦”的震撼呈现,到周深演绎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广受大学生青睐,再到敦煌壁画元素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这些案例印证了:当文化“魂脉”的精神力量与“根脉”的技艺魅力深度交融,便能激发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新时代高校需深化“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进一步秉承文化传承的“统一性”,让青年一代在守正创新中铸牢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二)“守正”和“创新”并肩: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突出创新性
新时代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绝非简单“复古”,而是要深入挖掘其独特东方韵味,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与时代生命力,实现与当代文化活力的有机耦合。当前中国 亟须 科技前沿的开拓者实现原始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坚定信念——新时代大学生当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努力探索,用实干为祖国增色添辉;唯有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才能真正彰显其跨越千年的魅力。
从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对36处古建筑的数字复刻,到动漫电影《哪吒·魔童降世》以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构建的东方交响;从春晚机器人秧歌舞《秧BOT》将科技赋能民间艺术,到故宫文创以文物元素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符号,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守护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蓬勃的生命力。
新时代高校需以此为鉴,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精神浸润、从技艺模仿向创新转化跃升,着力培育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以创承脉”的教育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现代生活、服务时代发展,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滋养与创新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民族”和“世界”共生: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包容性路径
中华文明向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涵养包容性,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特质在当代高校文化传承之中也应凸显其时代价值。
国产潮玩“拉布布”以“丑萌”形象为内核,其设计融合东方哲学与北欧精灵元素,成为跨越文化边界的现象级IP;曾被边缘化的民间戏曲“华阴老腔”,经歌手谭维维以摇滚曲风再现,在海外舞台绽放黄土地的“摇滚”生命力;越剧演员陈丽君以中法文化大使身份,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绎《凤求凰》,跟世界进行对话;琵琶演奏家高虹通过地 道 英文解说与精湛的演奏技能,向全球传递中国民乐神韵。这些实践印证了:当传统文化基因与世界审美范式碰撞,更能催生兼具“东方韵味”与“西方意蕴”的文化成果。
新时代高校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要将包容性意识融入教育生态:首先,可依托 “ 一带一路 ”倡议 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海外高校联合创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跨文化比较研究”模块,引导学生从敦煌壁画中的希腊纹样、盛唐音乐中的龟兹音乐、波斯音乐元素等历史交融案例中,理解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当鼓励学生们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让民族文化符号在全球语境中获得新的叙事可能,最终实现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对话”的飞跃。
二、 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新时代高校作为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地,应通过引导大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创新性传承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走深走实,具体可从以下途径着力:
(一)思政铸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容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深植文化根脉和恪守精神本体,恰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所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智慧阐明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吸收营养内涵。“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过程中以“立德修身”精神为主线,充分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从“经师”向“人师”跨越。
为此,高校应系统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进一步夯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根基,引导大学生 理想 信念的达成。同时,鼓励师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项目,辅以文化节、文化沙龙、文化讲座等活动;邀请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担任兼职教师,教授传统技艺,推动传统文化教学从“单向传授”向“活态传承”的范式升级;以期更好地支撑高校育人的目标,实现传统智慧与新时代教育的深度耦合。
(二)跨界融合:拓宽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 多元渠道
聚焦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加强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龙头企 业的 深度合作,校企共建课程,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文创企业、文旅机构共建传统文化产业基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与文旅相融合;打造非遗工坊,搭建高校科研、学生创意对接平台,让古老的声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将有形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三)数智赋能: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深层次的国际文化学术对话平台。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传统文化双语课程,鼓励学生用多语种创作中华传统文化短视频;通过举办国际文化展会、艺术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各国青年的创作交流中,既展现音乐、戏曲、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又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视野;研发数字平台,利用全景技术,实景360度展示历史文化场景,实现线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高 校 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作 出贡献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变得更具传播价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传统文化并非尘封于历史,今天的文化其实是传统的延续和拓展;传统并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往,而是活在当下并且迈向未来的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
(史芳芳、张冉、杨锋涛,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德敦化·次第花开——研究生 “ 导学思政 ” 体系中师德师风教育落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D23135)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