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刘勤校
陈嘉庚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先后创办或资助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等一百余所学校。在其教育化人的实践中,夜校作为陈嘉庚社会教育的实践之一,仍巨用藏于微,在人文历史进程中散发点点微芒。
先秦孟子的《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学校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旧时的学校都是以服务贵族子弟,或以开设私学提供部分乡中孩童诗书受教。教育却始终无法达到惠及广大民众。在清末民初时,集美社“十户九侨”,但地方民风野蛮,民众文盲率高达80%。
陈嘉庚倡导的社会教育注重立足于民众的实践困难与实际需要。陈嘉庚目睹家乡子弟失学困境,认为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教育匮乏。他坚持建设和发展社会教育体系,力求通过创办夜校等机构为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供成人的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1914年,陈嘉庚在集美大社开设通俗夜校,为家乡的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在通俗夜校中,民众可以学习到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从基础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到社会道德教育等,全方面培养民众的认知与社会责任适应力。随后,陈嘉庚先后创办校工工读夜校和平民工读夜校等教育机构,着重培养民众的综合素质。
在集美学校学习的学生也深受陈嘉庚的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所影响,毕业后主动回到原籍地创办工学,效仿夜校教育,推动家乡扫盲,帮助诸多民众摆脱文盲状态,提高地方民众文化认知水平。
1926年,厦大学生罗扬才等进步青年为附近平民开办厦大最早的夜校,鲁迅也曾到夜校讲学;集美学子林降祥返回安溪龙门后开办了农村夜校,组织当地的农民读书识字,普及民众基础文化。又如,集美学子、印尼侨领黄周规早年在侨居地担任店员谋生之余,积极联合同仁创办夜校并身体力行任教,为周围侨胞传授知识、提升素养。
“教育与实业似有连带之关系,无实业则教育费从何来;无教育实业人才从何出。”作为一位实业家,陈嘉庚以其独特辩证视角审视教育与实业之关联,揭示实业与教育的循环关系,认为教育与经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身体力行推行之。在开设平民夜校后,陈嘉庚积极探索企业夜校的模式,以适时满足工人的教育需求。
1950年,陈嘉庚归国定居集美后,创办了面向职工群众的企业夜校。通过以企业作为依托,为企业职工们提供夜间学习机会,根据职业职工的工作需求开展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课程,以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发展。他还兼顾职业职工的文化需求通过企业夜校为职工举办各类社会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企业夜校聚焦实用知识与技能培训,学员规模持续稳定,长期保持在约2000人,为当地的人才培养与企业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封建思想,将古代女子束缚于家宅之间,限制女子一言一行。陈嘉庚深知女性教育对家庭兴旺与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提出“非但男儿当受教育,女子亦当受教育”。他跳越出古代封建思想观念,提倡教育公平,主张妇女应接受学校教育之权利,不仅注重女童教育,对成年妇女教育也尤为重视。故而,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开创性地设立了妇女夜校并在教学内容中兼具基础性与实用性。妇女在夜校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识字、算术等基础文化知识,还甚延伸至家政管理、卫生健康等生活实用技能。陈嘉庚创办妇女夜校广受民众呼应,在1930年4月,集美社第二女校夜校报名人数最多,呈现出“村中妇女,欣然偕来,椅少人多,尽皆站立”的骈肩叠迹场景。妇女夜校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前瞻性地为女性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进行了知识与意识的双重奠基,体现出陈嘉庚立足实际、以教育推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远见卓识。
当时,集美学校的教师邓仲平针对妇女因羞怯而不愿入学的难题,提出了打破传统集中课堂模式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利用家庭连环教学法应对妇女羞怯,遵循学无前后,达者为师,以本家中受教者带动未受教者,两者教学相长,直接或间接达成识字明理的教育目标。同时,通过设问字处聘请妇女识字顾问,邀请集美女子中学、集美幼稚师范的学生上门教学的路径,在更私密、灵活、无压力的环境中开展妇女扫盲和文化教育,呈现出务实且以人为本的教育推广思路。
在厦门海堤建设期间,海堤工程指挥部牵头成立扫盲学校、培训扫盲师资,在工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民众白天如火如荼进行海堤建设,夜晚在夜校中书声琅琅。在厦门海堤建成之际,全员识字率成功达到100%,实现了从“筑堤人”到“识字人”的转变。
现今,夜校并未因扫盲教育工作等完成而停止办学路程,始终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宣教功能,跟随时期不断更迭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新载体。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夜校风”,夜校坚持精准锚定各群体需求,以公益课程惠及大众需要,持续服务在职青年、银发族等多元群体,为群众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化服务体验,形成精神赋能的社会新风尚。如2024年集美大学开办“青春夜校”以朋辈互助方式解锁校园夜生活新模式;今年厦门大学复办夜校,面向社会不限学历门槛,只为“为乐学之人提供可学之处”。
纵观陈嘉庚一生,他始终坚持志于国民发展的教育立场与实业追求,坚守自己的教育爱国理想。陈嘉庚创办夜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现代我们办好夜校、发挥夜校的育人熏陶作用,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有重要的实践参考示范。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福建省霞浦县滨海学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