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话筒,十五年坚守:罗雅斯让公益有温度、有力量

一支话筒,十五年坚守:罗雅斯让公益有温度、有力量

来源:中国网 2025-08-22 10: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闽台缘博物馆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孩子们围在她的身边,认真聆听她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那是一次由公益团队组织的文化体验活动,孩子们中有不少来自偏远乡村,第一次走进这样高规格的文化场馆。她用生动的语言把展柜里的文物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笑声与惊叹声交织在一起。那一刻,她指向展柜的指尖与生动的讲解像一座无形的桥,让沉睡的文物与跃动的童心在此刻交汇,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

罗雅斯——泉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讲古》代表性传承人、高校教师、礼仪导师、女创客。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名用十五年时间无偿主持近500场公益活动的主持人。

初心的种子:从一次主持到一生坚守

她是一名电视台主持人,舞台灯光璀璨。然而,2011年,一场山区儿童公益捐赠活动,让她的主持舞台延伸到了另一片天地——从城市剧场与演播厅,走向乡村操场与社区广场。那一天,她第一次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握起话筒,却收获了最真挚的笑容与掌声。从此,公益主持成为她主持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语言不止于表演,而成为温暖与希望的载体。

“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为一支铅笔、一套书本而露出笑容时,我觉得这个话筒有了不一样的重量。”她回忆说。从那以后,罗雅斯的舞台延伸到乡村学校、社区广场、养老院、农品展销会——这些地方或许没有华丽舞台和灯光,却有真实而深切的感动。

(图)罗雅斯传播公益精神

十五年的公益版图:用声音为爱聚力

在十五年的公益主持历程中,罗雅斯几乎走遍泉州的城乡。在乡村小学,她引导孩子们领取书包和绘本,把活动变成一次温暖的课堂;在养老院,她用轻快的语言调动老人们唱起年轻时的歌,让沉寂的院落笑声不断;在灾后捐助现场,她用坚定的语调呼吁支援,帮助受灾家庭渡过难关;在农产品公益直播中,她用亲切的闽南话与村民互动,让山里的果蔬走出大山。

闽台缘博物馆的公益讲解,尤其让她印象深刻——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抢着提问,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窗口。这让她更加坚信,公益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与文化的滋养。

坚持的理由:信念背后的行动逻辑

长期无偿主持意味着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投入。面对外界不解,她从不简单地用“信念”二字作答,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

在工作日程最紧张的时期,她会提前规划时间与行程,确保每一场公益活动都能全身心投入;为了让偏远乡村的公益现场更有温度,她常常自掏腰包准备孩子们渴望的小礼物;而在主持过程中,她总能用真情实感调动氛围,让台上台下在笑声、掌声与感动中产生共鸣——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染力,使每一次活动都不仅是仪式,更是一段温暖人心的记忆。

“公益主持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她看来,这种责任不仅是面对观众,更是面对整个社会——公益活动的现场需要有人去引导、去凝聚、去把捐赠与受助之间的情感真正连接起来,而这正是公益主持的价值所在。

让公益主持成为一种社会力量

罗雅斯认为,公益主持的价值不只在活动当天,而在于它的外溢效应——它能够引发更多人关注公共议题,促使更多力量加入公益行动。

近几年,她开始把公益主持与高校课堂结合,邀请学生参与活动的主持与策划。她会在课上分享公益案例、剖析主持的社会作用,并带学生走上公益现场,让他们学会用声音传递善意、用语言激发共鸣。

“如果说我主持了500场公益活动带来的是500次现场感动,那么当这些年轻人接过话筒,他们能带来的,将是成倍的温暖和力量。”她说。这种“传帮带”的模式,让公益主持从个人行为变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

文化与公益的双重融合

作为《闽南讲古》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雅斯也把文化元素引入公益主持——她会在儿童公益活动中加入闽南故事讲述,让孩子们在笑声中记住家乡的方言与历史;她会在乡村振兴活动中用闽南语推介农产品,让文化成为经济助力的桥梁。

这不仅丰富了公益活动的内涵,也让文化传承在公益土壤中生根发芽。她说:“文化是有温度的,公益也是有温度的,把两者结合,才能让爱的力量更持久。”

(图)罗雅斯让非遗在公益中焕新

未来的路:更多人拿起公益话筒

展望未来,罗雅斯希望继续推动“公益主持人才计划”,建立公益主持人志愿库,让社区、学校、公益机构在需要时都能找到合适的主持志愿者。同时,她计划将公益主持与数字化传播结合,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让爱心跨越时空界限。

“我希望有一天,这支话筒不只是我的,而是属于更多愿意用声音温暖别人的人。”她的眼神里闪着光。

一生的长跑,一支话筒的力量

十五年的时间,近500场公益主持,罗雅斯用一支话筒,把声音送到需要的地方,把温暖传到更多人心中。闽台缘博物馆的两次公益讲解只是她公益旅程的一个缩影——无论在博物馆的展厅、山村的操场,还是社区的空地,她都用那份真诚与热情,把一个个公益瞬间变成了久久回荡的记忆。

她说:“主持是我的职业,但公益主持是我的人生选择。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会继续站在那片舞台上。”

“一支话筒,就是我与世界传递温暖的方式。”

 

注:此文属于中国日报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