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六十一难》《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的“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纲领。而在贵州中烟兴义烟叶储运站,质检员们对烟叶的质量检测,正与这四字诊法巧妙呼应,守护着烟叶储存环节的品质安全。
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已显热辣,兴义烟叶储运站的烟叶醇化库外,职工们步履匆忙。库房内,不同醇化阶段的烟叶气味交织,一二层稍凉,越往上层温度越高、气味越浓郁。五楼仓间里,汗流浃背的质检员穿梭在整齐的烟垛间,精准挑选待检烟箱。被选中的烟箱旁,质检员和工艺员绕箱观察、剪开打包带查看、触摸揉捻烟叶、凑近嗅闻,还不时向养护员、仓管员询问细节——这般细致严谨的工作,恰似中医“望闻问切”诊病之道。
望而知之者:拨叶寻踪,明察秋毫
1号库现场质检员李晓明有双“鹰眼”,擅长通过“望”捕捉烟叶质量问题的蛛丝马迹。“储存的烟叶最怕虫和发霉,初期痕迹不明显,等到发现时损失已严重。”她掀开箱盖,举着手电筒扫射烟叶表层,检查是否有虫损、虫粪、虫洞及颜色变化,再拉开纸箱壁缝隙,照亮侧面和角落,不让隐藏的问题漏网。
她的目光在橘黄、金黄色烟叶间快速“扫描”,精准捕捉霉迹、虫孔、杂物、压油痕迹等“伤患”,并在烟箱对角线四等分点和中心取样,观察是否有活虫。“‘看’是门学问,得知道往哪看、怎么看。”李晓明说,“望诊”需深厚理论和丰富经验,是烟叶养护人员的“职业必修课”,承担着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重任。
图为质检员正在查看烟箱内部侧面情况
闻而知之者:识其五味与五音,以别其病
烟叶的特殊气息中,可能隐藏着质量隐患。2号库现场质检员严仕芳深谙此道,她将粘连的烟叶拿起,屏住呼吸后缓缓吸气,分辨其中是否有霉变的异味。烟叶本香醇和,新烟可能带土腥味或生青气,陈烟若有酸刺味则是醇化过度的信号,她要在复合气味中捕捉不和谐的“杂音”。
“很多问题眼睛看不出来,鼻子和耳朵能发现。”严仕芳揉搓烟叶,细听摩擦声:声音不脆、手感软乎,可能是挤压导致粘连;若气味干燥、声音“欻欻”,则水分偏低,虽无霉变风险却易造碎,影响生产质量。她将取样放入样品盒,叮嘱要及时给烟垛通风,避免湿气积聚引发霉变。在储运站,耳听鼻闻已成烟叶养护的重要辅助手段,连新职工也会习惯性地抓摸、嗅闻烟叶。
图为质检员正在仔细辨听烟叶声音
问而知之者:溯源循迹,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望闻”是感官判断,“问诊”则依赖数据追溯与解析。物检实验室质检员朱进英、叶力每天处理数十个样品,通过打碎、称量、烘干,记录不同烟叶的含水率;化检实验室质检员刘义安则检测总氮、总糖、烟碱等化学指标,这些数据构成了烟叶从入库到出库的“生命档案”。
“12.7%的含水率,这个季节偏高了。”朱进英对照数据询问3号库工艺员,“看看养护记录,是不是没给垛底吹风?”排查发现,该垛旁仅有除湿机,缺了垛底吹风机,空气流通慢导致水分升高。“实验室就像翻译烟叶的语言,数据能说明它干了、潮了还是醇化异常。”朱进英说,结合养护记录“多问多查”,才能找到问题症结,为解决措施提供依据,让模糊的感受有了确切方向。
图为实验室质检员正在将片烟粉碎
切脉而知之者:探温诊脉,明辨一二
“切脉”是核心诊法,通过手感和仪器判断烟叶“脉象”。3号库现场质检员李俊对水分尤为敏感,他在烟叶间反复抓握:含水率偏高的烟叶韧性差、揉搓“发哏”还粘手;过干则发脆易碎、缺乏弹性,“就像探经脉虚实,手感能快速框定水分范围。”
随后,他将温度探针插入烟箱中心,五分钟后显示箱芯温度27℃。“箱芯温度是‘内热’,含水率是‘湿气’,细微的温差和水分差,持续下去就可能霉变。”李俊说,仪器检测需时间,人手的即时感受能第一时间判断是否需要加急处置。当仪器数据落在安全区间,他总会自豪——又“号”准了烟叶的脉搏。
日光西斜,质检员们仍在忙碌。他们用双目扫描异常,用鼻腔捕捉异味,用指尖感知干湿,将经验沉淀为本能。烟箱在他们手中开启、查验、复原,只留下清晰的检验报告。这份严谨是对“匠心”的诠释:让每箱出库烟叶都100%合格。他们不是神医,却是烟叶的“好大夫”,坚守质量阵地,为烟支生产筑牢可靠后方。 (程雪婷)
图为质检员正在检测手感水分及箱芯温度
注:此文属于中国日报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