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广德市新杭镇开展“数智赋能乡野,茶香守护夕阳”主题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工业企业、茶产业基地及养老机构等,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智造强根基,数联促振兴】
工业产业是驱动经济发展、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以数智赋能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团队深入新杭镇多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智化转型实践。在泽壹智能装备制造车间,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数智技术驱动的柔性生产线,见证产线快速调整的生产实况;走进华域皮尔博格零部件生产车间,系统记录机械臂与智能检测系统的协同作业流程,分析其精密制造工艺;跟随广德利杰物流运输车队,实地考察新能源重卡在智能调度系统指挥下的乡间运输作业,评估其环保运营成效。企业负责人表示:“数智化不仅降本增效,更打造出产业助农新范式。通过智能装备下乡、数字技术进田,我们正在打造‘智慧工厂+数字农田’的产业生态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华域皮尔博格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工厂生产线。孔雅琪 供图
【茶香盈沃野,富路通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鸡笼村的茶产业正是乡村振兴中“绿色变现”的生动注脚。在茶产业调研中,团队重点考察了金鸡笼村万亩茶园。在村负责人余主任带领下,团队考察政府扶持建设的鲜叶交易市场运营情况,深入万亩茶园观察智慧农业系统应用,专项调研我校参与的科技合作项目,登高考察茶园文旅融合项目规划实施进展,并走访特色民宿“九斗川雲居”了解经营模式。余主任表示:“政府重点打造的鲜叶交易市场已成为区域茶叶集散中心,吸引全国多地茶商汇聚。与高校合作的智慧农业技术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标准。通过融合生态资源与科技创新,茶产业已形成完整价值链,不仅带动农户持续增收,更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模式。”通过系统调研,团队成员切实体会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对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作用,为后续开展助农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图为金鸡笼村余主任向实践团介绍茶叶生长情况。储炙阳 供图
【就业搭平台,调研惠民生】
党建引领破局,激活就业振兴动能。实践团成员深入流洞社区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当地“三公里就业圈”平台的运行机制。团队围绕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考察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及就业推进会实施成效,实地走访人才公寓与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民生配套设施,同时与社区工作人员专题研讨就业服务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实践团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针对商铺店主、工厂职工及家属等群体开展问卷调研,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当地就业市场特征,形成调研报告,为优化产才融合机制与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依据。“这些年轻人带来的创新视角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一位社区负责人表示,“特别是他们提出的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构想和精准技能培训方案,对完善我们的就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储炙阳 供图
【青春伴夕阳,志愿显担当】
“助老”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亦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实践团回访新杭镇敬老院,开展“青春伴夕阳”志愿服务活动。在敬老院,团队成员与老人们亲切交谈,聆听其人生经历与往昔回忆;同时赠送夏季实用物资并现场示范讲解小风扇等物品的操作规范,确保安全使用。“你们不仅送来了物资,更带来了精神慰藉。”敬老院张院长表示。实践团成员刘同学在活动日志中写道:“原来简单的陪伴就能给老人带来温暖,我要将这份温暖持续传递,让更多老人在青春陪伴下安享晚年,也让关爱老人的社会课题得到更多关注。”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老人们示范讲解小风扇操作规范。储炙阳 供图
当青春理想与乡土需求双向奔赴,一场关于成长与责任的实践旅程悄然展开。本次实践通过产业调研、文化考察、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实践。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春活力。据悉,实践团队后续将对调研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并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报告,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讯员 孔雅琪、王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