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赣红足迹”抗日精神调研团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铭记黄海忠魂,永续铁血荣光
实践团队第一站来到了连云港市赣榆区小沙东海战纪念地,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那段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1943年,新四军将士以木帆船直面敌舰铁甲,在惊涛骇浪中殊死搏杀。惊雷般的炮火撕破长空,英雄的热血染透碧波,终以血肉之躯筑起海上长城。这方浸透忠魂的热土,如今矗立着巍峨的纪念碑——它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民族气节的永恒坐标。队员们在纪念地参观时,仔细观看碑文,深刻感受将士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并为英雄先烈们躬身献上白菊。我们要将“小沙东精神”熔铸为新时代的信仰灯塔,以青春续写这用血与火镌刻的誓言。
二、瞻仰英雄丰碑,传承烽火精神
青松翠柏掩映的巍巍山峦,实践队来到了以“抗日”命名的英雄纪念地。751座烈士墓静卧山间,每一方石碑都镌刻着血火淬炼的忠诚。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纪念馆,纪念塔等了解到抗日时期,先烈们铁骨铮铮,奋勇杀敌的气概和青口十八勇士等英雄事迹。从符竹庭将军到普通民兵,长眠于此的英魂曾用生命筑起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弹痕累累的钢盔、褪色的支前扁担,无声诉说着“人在枪在,与城共存亡”的铮铮誓言。
三、聆听勇士壮歌,淬砺浩然正气
实践团队继续前行,来到了十八勇士纪念馆。实践队员们驻足于泛黄战报前,透过密密麻麻的弹孔与残缺的日记,重现当年“死守阵地,寸土不让”的惊天鏖战。当讲解员指向墙上那幅硝烟弥漫的战场油画,十八道身影如丰碑般屹立于炮火之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践行“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青年们轻抚烈士名录浮雕,在冲锋号声的音频展项前久久肃立,将勇士们淬炼的浩然正气,熔铸为新时代的青春。实践队员通过对纪念馆周边进行走访调研,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并且也鼓励着他们铭记历史,传承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四、红玉铸魂砺剑,烽火淬炼初心
迷彩服的身影在战术训练场跃动,实践队员们正以当代青年的方式触摸历史脉搏。攀越模拟战壕时,粗粝的绳索磨红掌心;低姿匍匐穿过铁丝网,飞扬的尘土沾满脸颊——这并非战场,却再现着烽火年代的血性锤炼。在退役59式坦克旁,老兵讲述钢甲背后的故事,青年们指尖抚过弹痕凹坑,仿佛听见钢铁洪流的轰鸣。当夕阳为军事拓展区的攀岩墙镀上金边,迷彩方阵在呐喊声中进行军体拳,汗水滴落处,红玉精神正注入青春血脉。此刻,训练场沙盘上的推演箭头与纪念馆里的作战地图悄然重叠,实践队员用迷彩服上的汗碱昭示:强国强军的星火,正在这被烽火淬炼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此次寻访赣榆红色印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更是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思政课。中国海洋大学“赣红足迹”实践队深入黄海之滨的烽火记忆,在小沙东海战遗址的惊涛回响中感悟向死而生的海魂,于抗日山751座烈士墓前触摸嵌入青石的弹片,在十八勇士纪念馆的弹痕钢盔里听见“寸土不让”的誓言,更以迷彩服浸透的汗水在红玉基地续写砺剑精神。
实践队以镜头捕捉,用调研笔记解析支前扁担的力学承载;87件文物数字化档案让烈士手绘作战图在云端重生,3部沉浸式微党课使十八勇士的冲锋号声穿透校园课堂。当海洋学子走向抗日山纪念碑,咸涩海风裹挟的已不仅是硝烟记忆,更是“谋海济国”的使命接力。此次活动深刻昭示:红色文化在青年视角的解读中焕发新生,在科技赋能的传播中裂变能量。
未来,“赣红足迹”实践队员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山河,用专业智慧激活历史遗产,让抗战精神通过全息沙盘走进中小学课堂。当青春誓言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蓝图,这抹用碧海丹心淬炼的红色,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