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

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5-08-19 15: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如何才能让民族非遗从深巷走向台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社会实践团队给出了生动答案。

7月,实践团队精心挑选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在南京马家店社区开展4场民族特色非遗制作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与游戏体验,让社区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民族文化温度,带动更多家庭感受各民族非遗独特魅力,助力民族非遗文化在社区土壤中绽放新颜。

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激发传承内驱力。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少数民族特色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内核与少年儿童认知特点深度结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少年儿童“玩转非遗”,真正爱上非遗。

在苗族蜡染体验课上,团队志愿者结合史料向孩子们讲解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的蜡染技艺,示范蜡刀蘸蜡、蓝靛染色的传统工序,当孩子们亲手完成蓝白交织的蜡染作品,不仅感受到传统纹样中自然纹与几何纹的对称之美,更读懂了“一纹多义”背后的民族智慧;在藏族文化体验环节,团队选取独具特色的藏巴珠,引导孩子们在选珠、串联中体会藏族饰品的文化寓意;此外,壮族绣球、傣族金水漏印等课程,均由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一系列的非遗体验活动,有效拉近了少年儿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原本深藏于民族村寨的技艺变得可触可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尊重多元文化的种子,激发传承民族非遗的内生动力。

整合高校社区资源,凝聚强大向心力。

在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主动联系马家店社区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专业支撑+社区落地”的传播合力。团队成员不仅带来了系统的非遗知识体系,更凭借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将课程设计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结合社区“爱心暑托班”安排优化活动时间,让非遗体验更贴近社区居民生活。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我们有责任把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并非简单的“送文化”,而是通过校社协作,让高校的学术资源、人才优势与社区的基层阵地作用有机结合,以匠心唤醒遗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寻常巷陌绽放得更加绚烂。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始终坚持将“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此次社区非遗活动也是学院系列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守护非遗不是终点,让其‘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才是目标。”团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基层社区的合作,依托学院专业优势,把民族非遗体验融入常态化实践项目,让各民族文化在社区交融共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的文化力量。(汪芷筠 杜可馨 王逸菲 )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