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南京审计大学“红石榴”宣讲团赴六合区与竹镇各界共话红色传承

三下乡|南京审计大学“红石榴”宣讲团赴六合区与竹镇各界共话红色传承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9 13: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探寻竹镇红色足迹 传承民族共同体意识——“红石榴”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与竹镇各界共话红色传承

近日,南京审计大学“红石榴”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在指导老师阿依努尔·艾则孜的带队下奔赴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实践活动。

本次“红石榴”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竹镇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实践活动,以七一建党节为重要契机,紧扣“红石榴”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旨在通过沉浸式探寻红色足迹,回溯竹镇作为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历史,感悟吴铁肩等先辈“不分民族、不分职业”铸就抗日统一战线的赤诚,铭记朱二先生一家、贺飞霞、达普生等各族各界凡人英雄团结抗战的壮举,解码《茉莉花》所承载的文化抗争与民族凝聚力量,以此传承 “红石榴” 所象征的民族团结、同心同德精神,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借建党节之际,呼应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初心,激励团队成员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实践,以实际行动延续“团结抗战”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传承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红色精神成为奋进力量。

红色沃土上的抗战记忆

南京市竹镇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是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这里曾是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核心抗日根据地,见证了1937年至1945年间的抗战风云。馆内不仅展现了吴铁肩等先辈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各界力量筑就统一战线的历程,还记录着朱二先生一家冒死救伤员、贺飞霞宁死不屈等凡人英雄的壮举,近千名民众组建游击队的事迹更彰显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此外,这里还藏着《茉莉花》的红色密码——1942年新四军小战士何访在此将“鲜花调”改编为《茉莉花》,以文化抗争传递抗战精神。作为全民族抗战的缩影,竹镇的青砖黛瓦间凝结着团结抗战、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抗日精神的精神坐标。

(“红石榴”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在红石榴家园竹镇非遗展览馆)

竹镇变迁中的岁月生活

党龄长达四十余年的老党员杨有兵,见证了竹镇从往昔的艰难困苦一步步迈向如今的繁荣昌盛,那每一处变化,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现在的日子,和过去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天一个样,越过越幸福!”杨有兵感慨万千地回忆道,过去,农民们的生活负担沉重如山,每年秋收过后,便要精打细算地筹备交公粮、上交摊派物资,有时还得放下自家农活,出人工去修水渠、筑路。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发愁,节衣缩食成了常态。而如今,国家政策的春风吹遍了竹镇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公粮等负担被全部免除,种地还有丰厚的补贴,养老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们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收入也日益增加,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心里也愈发敞亮,干起活来更是充满了干劲。

(杨有兵,竹墩社区右锁圩人,1982年8月1日入党,原越战老兵)

群众侯孝义也对竹镇的巨大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回忆起过去,生活艰难困苦,孩子们上学时甚至连一顿饱饭都难以保证。一家人在贫困的泥沼中苦苦挣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竹镇在文化素质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侯孝义感慨地说:“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引领!镇上干部与咱老百姓齐心协力,首先解决了‘吃饭’这个头等大事,让大家的肚子填饱了,人心也就安定了,精神面貌自然焕然一新。”

(侯孝义,群众)

红色传承里的各界期望

在红色文化传承的征程中,竹镇的社区工作者们始终冲锋在前,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竹墩社区计生专干杨静英详细分享了社区在这方面的诸多举措。社区精心组织党员参观周恩来纪念馆、茅山红色基地等知名红色教育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让党员们深刻领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同时,社区还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的红色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与社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带孩子们参观抗日政府纪念馆,让他们从小就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

(杨静英,竹墩社区北小,1990年6月8日入党,竹墩社区计生专干,任职17年)

原竹墩社区副书记杜东生则着重强调,要从竹镇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入手,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竹镇派出所等历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邓子恢、吴学军家族、罗明伟等英雄的事迹,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竹镇人奋勇前行。近年来,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每逢清明节,便组织学生前往烈士墓敬献鲜花,开展庄重的祭扫活动。学校也积极响应,开展 “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文化主题班会” 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心灵得到洗礼。

(杜东生,竹墩社区民主街人,2011年6月25日入党,原主墩社区副书记,任职12年)

对于青年一代,竹镇各界更是寄予了厚望。老党员杨有兵郑重地寄语年轻人:“国防和历史至关重要,你们是国家的未来,一定要重视起来,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先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众侯孝义也殷切期望青年一代能够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杜东生则呼吁年轻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鼓励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探索更多新颖有趣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红石榴” 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此次参观学习后,深受触动。他们纷纷表示,此次竹镇之行,让他们深刻感悟到了 “团结抗战” 精神的深刻内涵。竹镇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更是当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红色基因融入到青春奋斗的每一个瞬间,在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勇担使命,积极作为,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红石榴”宣讲团社会实践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