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学新知,链接未来”。由农学院郑文寅老师和潘雨群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的“三下乡”院级实践团队于7月2日赴亳州市涡阳县,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大豆科普馆负责人谈话、参观当地大豆制品企业和对当地大豆企业负责人进行采访,实践团旨在全面了解了当地大豆产业现状。同时,本次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实践团队成员肯吃苦、敢吃苦以及实践出真知的精神。
产学研共话大豆产业发展
2025年7月2日,安徽农业大学郑文寅教授带领“豆志昂扬”小组走进涡阳县大豆科创中心,与负责人围绕产业发展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双方聚焦大豆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产业链附加值提升策略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推动涡阳大豆产业提质升级,需构建“高校科研力量+科普馆教育功能+企业市场运营”的三方联动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赋能。郑文寅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为科创中心在成果转化与科普教育融合方面提供了专业建议,为后续产学研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团队合照
探访豆福企业:科技赋能传统豆制品创新
同日下午,“豆志昂扬”小组深入涡阳大豆龙头企业豆福展开调研。厂长详细介绍,企业依托国产高性价比设备构建高效生产线,严选本地高蛋白大豆为原料,车间自动化率已达90%,实现了从传统豆制品(如豆腐、豆浆)到创新型大豆蛋白等多元品类的全覆盖。
针对特殊人群的饮食需求,企业已专项规划专用蛋白研发生产线,切实践行“科研为民”的初心。郑文寅教授结合专业领域经验,建议进一步深化病患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助力精准营养供给。对此,企业明确表态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科研成果向民生需求转化。
图为大豆企业豆福生产加工设备
科技小院解码大豆“芯片”:安农大团队田间实践
7月3日,“豆志昂扬”小组进驻农业农村部重点建设的科技小院,沉浸式参与大豆育种科研实践。负责人现场详解21个大豆新品种(包括涡豆9号、中涡豆1号等本地标杆品种)的培育成果,生动阐释网格化试验田如何通过精准对比试验推动单产与品质双提升。
尽管当日高温炙烤,实践团队成员仍专注投入农产品溯源标签实操环节,在亲手张贴、分类、录入信息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农业现代化管理体系在品种管控、全链条溯源中的精细运作逻辑。
图为实践团队于试验田进行农产品溯源标签实操图
图为实践团于科技小院实试验田合照
酱油酿造中的产业突围——爱家工厂的科技答卷
3日下午,小组调研省级龙头爱家酱油企业。其智能化车间采用动态温控发酵技术,实现三伏季前精准生产。企业依托涡阳“万亩大豆基地”,实现原料100%本地化。郑文寅教授指出当前大豆蛋白利用率不足65%的行业痛点,呼吁技术创新,降低进口依赖。企业联合高校探索酱油渣高值化利用(转生物肥/饲料),并提出政策建议:推行大豆品质差价机制,激发种植积极性。而后实践团队对爱家负责人和农科院站长就大豆惠农政策、种植面积、农民收益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得出了安徽仍需加大对大豆种植农户的补助,以及对大豆种植技术与优良品种的普及的结论。
图为实践团队于国家农业产业型深加工企业爱家正门合照
结语
此次涡阳之行,“豆志昂扬”小组在两天实践中,见证了大豆从育种科研到加工流通的全链条图景。从科普馆的历史积淀到科技小院的育种攻坚,从豆福企业的创新实践到爱家酱油的匠心酿造,每一站都是对“产-学-研融合”的生动诠释。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读懂了科研的温度,在生产车间触摸到产业的脉搏。这段旅程不仅筑牢了专业认知,更让大家深知: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唯有将论文写在大地,把智慧融入产业,方能让一粒粒大豆迸发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