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绘乡里 匠心承红脉 —— “共绘乡里·艺承红脉”赴闽红色文化调研与艺术乡建实践团走进鹅峰村

青春绘乡里 匠心承红脉 —— “共绘乡里·艺承红脉”赴闽红色文化调研与艺术乡建实践团走进鹅峰村

来源:周口网 2025-08-19 10: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盛夏七月,闽江北岸的大北岭脚下,红色记忆与千年技艺交织成一幅厚重的画卷。为传承红色血脉,7月22日至27日,四川大学“共绘乡里·艺承红脉”赴闽红色文化调研与艺术乡建实践团走进福州主城区唯一的革命老区村,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鹅峰村,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围绕红色文化调研、乡村文化教化、非遗漆艺传承等主题,深入走访古迹遗存、开展互动课堂、整理调研资料,以青年视角记录和传播乡村文化价值。 

一、走近红色故土,聆听历史回响

7月22日,在鹅峰村村民委员会的座谈室里,村干部沈贵挺翻开一册泛黄的史料,声音洪亮而坚定,“这里曾是福建省委、闽中特委的重要联络站。”此前,团队已以线上问卷的方式了解村民对本地历史的认知程度,而此刻,历史不再是书页上的名词,而是活生生的故事、可触可感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与鹅峰村村民委员会开展座谈会 

二、探访古迹遗存,触摸文化脉动

7月23日,在老沈的带领下,团队踏上龙坑3号与7号的青石台阶,队员们记录下斑驳的门板、锈蚀的门环等古民居遗存信息。随后,攀登状元岭过程中,队员们观察并测绘了通京驿道的走向,对古道保护现状进行记录。通过一整天的实地走访,团队初步掌握了鹅峰村红色文化与历史古迹的分布情况,为后续调研与整理奠定了基础。

图为鹅峰村俯瞰图

图为实践团参观龙坑沿途

三、传承非遗技艺,感悟匠心坚守

“脱胎漆器的制作,需要半年甚至更久。”7月25日,在沈贵挺的家中,案几上摆满了各式漆器。他的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间依稀可见工艺油的痕迹。团队成员仔细记录每道工序,从成胚、上灰到反复髹漆、打磨,这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耐心与执着。

图为手艺人作品部分陈列

图为实践团探访脱胎漆器手艺传承人

图为实践团与手艺传承人合影 

四、领略漆艺历史,探寻创新前路

7月26日,团队又走进福州漆艺基地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8000年的漆史、家族的传承故事,让年轻人深刻理解“器以载道”的文化厚度。“我们希望用年轻的视角,把这些文化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队长张馨月说。实践团与村干部还探讨了非遗的创新路径,如社群化运营、城市展览、文创衍生品等,这些构想正在为鹅峰村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学习漆器制作流程

图为实践团参观福州漆艺基地

图为实践团参观漆器作品 

五、汇聚实践成果,凝炼青春担当

7月27日的总结会上,实践团展示了六天来的调研成果。厚厚的调研笔记、整理完成的问卷数据以及剪辑后的影像资料,记录了青年学子沉甸甸的努力与收获。队长张馨月在汇报中详细介绍了团队的调研成果与实践心得。多位成员也分享了个人感悟,有人在访谈村民时感受到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有人被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打动。

“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就学着去做什么、补什么。”队长张馨月说,“实践团将继续整理调研材料,形成阶段性成果,并结合专业所学推进后续研究和服务。部分队员还计划持续关注鹅峰村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或创作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牛旗 张馨月)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村干部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