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发电公司:可靠之“锚” 创新之“翼” 成长之“梯”

阳城发电公司:可靠之“锚” 创新之“翼” 成长之“梯”

来源:周口网 2025-08-19 10: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03年,1号机组检查性大修期间,独创纯进口型给水泵芯包解体工艺。”

“2023年,首次针对6号机组开展状态检修,成功压缩检修项目达70项,大幅降低检修费用。”

……

在大唐阳城发电公司设备部汽机专业班组文化墙上,一条从2000年到2025年的时间轴,记录了该专业自成立以来的历年大事记。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顾大局、特别讲奉献的班组队伍,在安全生产、检修技改、创新创效中久经考验,“五型班组”建设有声有色,多次荣获各级“工人先锋号”“先进专业”“大修功臣”“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提升设备可靠性

“小缺陷不过夜,大缺陷不过天,重大缺陷连续干!”

365天连轴转,如何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升设备可靠性的答案就藏在细枝末节里。

日常点检、定期维护,做好设备“体检”工作才能防患未然。使用测温枪、测振仪测量设备参数,借助频谱仪、热成像仪了解设备状态,通过设备点检仪收集详细信息回传电子管理系统,定期添油加脂、过滤杂质,完善规范台账管理……总结起来就是“杂”事做“细”、“细”节做“实”。

“一类缺陷未及时到现场扣3分,未及时开工扣2分,已处理缺陷未及时消除扣1分。”机组安全“红绿灯”不能闯。

缺陷处理、应急抢修,设备“急诊”要快狠准,避免“小毛病”拖成“大问题”。该专业聚焦消缺及时率和动态消缺率,实施备件质量和检修质量追溯制,持续建立健全设备台账、设备备品备件台账和设备检修台账,同时将个人技能档案与设备健康档案同步挂钩,实现责任落实到人、缺陷闭环管理。

“设备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需要悉心呵护的小伙伴。”

月度劣化分析、年度机组大修,科学维保才是长久之计。该专业每月开展设备劣化分析,针对长期运行金属疲劳、构件磨损、组件老化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分析趋势、研究原因、形成报告,更好掌握设备状态,为机组大修期间根治“顽疾”提供可靠指引。

班组的11面柜子里,分门别类、整齐有序地摆放着班组管理台账、培训资料、主机设备台账及检修记录、辅机设备台账及检修记录……汽机百科“知识库”为大家随手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

激发创新主动性

三项发明专利、九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创新创效的道路上,该专业一直走在前列。

给设备装上“智能手环”,24小时在线盯梢、数据直传。2024年,该专业“青年创新创效小组”主持研发的“旋转设备振动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厂机组旋转设备智能监测。

该平台不仅实现对汽轮发电机组及重要辅机在线振动监测、波形频谱分析、bode图、趋势分析等功能,还同步匹配机组运行参数,通过分析转子轴承故障特征,实现设备故障智能诊断。依靠此平台建设故障数据库,结合机组运行状态及数据库,分析机组健康状态,实现预警和劣化趋势预测。

“RCM试点项目通过国家能源局终审验收!”

消息传来,班里一阵欢呼。

去年,高级点检员宋智鑫带领RCM攻坚小组,直面火电行业调峰调频常态化挑战,通过FMEA故障分析、数字化系统应用和“当量运行小时”等技术创新,实现设备状态精准评估与检修策略动态优化,在实战中成功将旋转设备振动监测等先进技术融入检修体系,攻克复杂设备监测难题,在节省检修费用的同时,设备故障次数明显下降。

最终,该专业高质量完成了国家能源局RCM试点重点项目,形成《基于RCM多模态的发电设备预知维修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要成果,并获得2024年电力行业“电力双创杯”科技创新技术成果金牌、2024年度电力创新技术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助力公司数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丰富培训多样性

“听声辨故障、摸振知隐患,是必练的看家本领。”带上徒弟第一次早巡时,点检员栗东说到。“要有一年出徒、两年成骨干的目标和信心。”

新员工依托“技能导师+职业导师”双轨带教。该专业制定180天成长路线,通过内部专家、外部讲师授课,设置理论知识拷问、现场实操、事故推演等模块,组织轮岗培训,帮助新人适应环境、掌握技能、快速成长。

技术骨干“揭榜挂帅”助力淬炼提升。该专业组织技术骨干牵头项目攻关,充分利用国家能源局RCM试点、供热改造、机组灵活性改造、电化学除盐等重大课题项目,锻炼班组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班组攻坚克难能力。

全员“微培训”实现常态化专业技术积累。该专业利用班前会开展“故障案例复盘”,利用班后会组织“技术问答擂台”,提高人员检修经验积累,累计形成《西门子KN型机组检修技术规范》《检修现场管理规范》等内训资料8册。

不仅如此,该专业每年开展“跨专业大比武”,设立“金点子”积分制,组织设备隐患“找茬立功”活动,举办“我的质量故事”分享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人人争当质量卫士”的专业氛围,全方位提升人员技术技能,构建“学、练、创、传”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成效显著。

投稿单位:大唐阳城发电公司

作者:贺晓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