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大凉山腹地的金阳县迎来了一场充满活力的文化盛宴——“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四川省万名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之“筑梦彝乡·智启未来”暑期夏令营正式拉开帷幕。在金阳县民政局、关工委及共青团县委的指导支持下,由昆明市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与东山社区居委会联合策划的这场活动,为当地50名乡村困难儿童开启了为期15天的多彩暑期之旅。音乐、绘画、彝族歌舞、摄影、科普实验等十余项特色课程,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艺术热情,更让古老彝乡回荡着新时代的欢笑声。
一、筑梦彝乡的盛夏之约
2025年盛夏,当炽热的阳光洒向大凉山连绵的峰峦,一场以“筑梦彝乡·智启未来”为主题的暑期夏令营在金阳县东山社区悄然绽放。这场由金阳县民政局、县关工委和共青团金阳县委联合指导,昆明市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与东山社区居委会共同打造的公益项目,在7月25日至8月9日的十五天里,为50名来自山区困难家庭的儿童编织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成长篇章。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创新合作模式,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倾情参与,既确保了活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又注入了民间公益的温暖与活力,让这场夏令营成为衔接政策关怀与基层实践的生动范本。
活动筹备期间,昆明星灯深入调研当地儿童需求,选择金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东山社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课外教育资源匮乏、文化认同薄弱等问题,量身定制了涵盖艺术启蒙、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金阳县民政局党组成员阿苦野呷在结营仪式上表示:“这次合作突破了传统帮扶模式,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力量,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成长养分。”共青团金阳县委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全程参与课程设计,将彝族传统纹样融入手工课,把民谣韵律编入音乐教材,使民族文化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创新。
金阳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杨劲明至今仍记得开营第一天的场景:许多孩子紧攥着衣角不敢抬头,用浓重的方言小声应答。但随着绘画课上彩笔勾勒出家乡的索玛花,科普实验中一飞冲天的火箭筒引发阵阵惊呼,孩子们眼中逐渐闪烁出求知的光芒。特别设置的“双语课堂”由彝族志愿者担任文化桥梁,既帮助孩子们克服普通话交流障碍,又在诗歌朗诵环节引导他们用彝汉双语吟唱《不要怕》,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提升。这种“政府搭台、专业运营、社区落地”的三维联动机制,使得每一节课程都精准回应着山区儿童的特殊成长需求。
二、多元课程绽放文化之花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的课堂上,夏令营的课程设计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彝绣,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教育理念巧妙编织。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重新诠释彝族漆器上的日月纹与水波纹,丙烯颜料在画布上流淌出《阿嬷的火塘》《我的查尔瓦》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美术教师特意设计了“纹样寻宝”环节,引导孩子们在社区建筑、服饰银饰中发现几何图案的韵律美。期间,孩子们还用共同描绘的“童心向党·筑梦未来”的巨幅画作,献礼伟大的祖国,铭记党恩,励志长大成才。
此外,为了更好的引导孩子们熟悉和了解彝族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金阳县最负盛名的毕摩金地伍亲临现场,给孩子们生动的阐释了彝族毕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精髓。当孩子们将亲手绘制的彝族图案与毕摩文化对比时,科学认知与民族文化记忆产生了奇妙共鸣。
音乐教室飘荡着月琴与电子琴的和鸣,志愿者们将彝族高腔唱法改编成适合童声演绎的短调,《阿依几几》的古老旋律与《稻香》的现代节奏在即兴创作中碰撞出火花,合唱《不要怕》的嘹亮歌声,传递出超越怯懦的勇气。舞蹈课特别设置了“传统舞步变形记”环节,孩子们在“达体舞”的基本步伐中加入自创动作,用肢体语言讲述放羊路上的趣事。这种“非遗+”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艺术课堂,科普教师通过天文望眼镜将彝族星象传说融入天文知识讲解,孩子们通过创作“支格阿龙射日”作品,直观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最具创新性的是“双语创想工坊”,这里既是语言课堂也是文化实验室。彝族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对比教学法”带领孩子们发现彝汉语言的音韵差异,比如将彝语中形容色彩的多种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对应词并列展示,激发孩子们学习母语的兴趣。这种基于母语思维的创作训练,犹如“文明的童眸”,它的力量恰恰来自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始诗意,无意间完成了一场文化无意识的现代转译——将彝族对自然的敬畏、对集体的依存,融化在个人瞬间的情感爆发中。
手工艺课程成为连接代际记忆的纽带。在“泥塑”工作坊,传统与现代在孩子们精巧的小手中,捏出别样的天地。摄影小组走村串寨拍摄的”彝族服饰“专题,记录了村里村外不易被发现的美丽,这些影像在未来将被一代代的人们看见和记忆。
生理健康教育课同样渗透着文化敏感性考量。课件以漫画为主,志愿者则用“查尔瓦裹住身体就像索玛花苞保护花蕊”的比喻来讲解隐私保护概念。心理辅导环节引入“克智”辩论的简化形式,让孩子们在模仿彝族智者论辩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情绪。这种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使得原本敏感的成长话题在文化熟悉的语境中自然展开。
三、保护童心的温暖瞬间
为了更好的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儿童保护课程贯穿整个营期。“五防教育”轮番上阵。孩子们围圈击鼓,彝语口号与鼓声共振,让“团结”从掌心传递到心底。同步开展的“反欺凌飞行棋”将彝族传互帮互助与现代规则结合:踩中“语言暴力格”退回三步,抵达“勇敢举报格”则获得雄鹰勋章。当棋盘上的“团结桥”遇见鼓绳牵引的默契,被孤立的"“阿依”们终于笑着喊出:“我们是一股绳!”
四、播种希望的未来图景
8月9日的结营仪式上,优秀志愿者代表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从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地图(生理健康课),到带领他们用诗歌表达心底的‘月亮’,每一天都见证着幼小心灵冲破茧壳的微响。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与陪伴的接力。”学生代表吉克小花(化名)用质朴话语诉说成长:“以前我不敢大声说话,现在我能站在这里朗诵。夏令营让我知道,我的梦想值得被听见,我的文化值得被珍视。”金阳县民政局党组成员阿苦野呷院长说到:“呵护每一颗童心,就是照亮大凉山的未来。这15天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筑起的坚实成长阶梯,
这场夏令营就像索玛花一样,在山区孩子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5天的夏令营,是50个生命被看见、被呵护、被点燃的旅程。孩子们在东山社区的怀抱里,从第一堂课的羞怯躲闪,到结营典礼上的落落大方;从对知识的懵懂渴求,到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每一份手工、每一幅画、每一句诗、每一次勇敢的举手,都是爱的教育刻下的年轮。
这场由民政、关工委和团县委等多部门共同支持,专业社工力量发起、社会各界携手护航的成长之旅,生动诠释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儿童福祉的深切关注如何落地为“最后一公里”的温暖实践。它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更是播撒在彝乡沃土中的希望火种。当结营的歌声落下,崭新的征程已然开启——愿东山社区的孩子们怀揣这份被爱照亮的勇气、知识与文化根脉,继续勇敢逐梦,让属于他们的光芒,终将辉映大凉山更加辽阔的未来。
据悉,下一步,金阳县民政局、关工委、县团委将以此为契机,持续跟踪参与儿童成长情况,不断深化部门间合作,并广泛吸纳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将“艺术+科普+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推广至更多偏远地区,让教育帮扶的星火照亮更多彝区山乡。
昆明市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
2025年8月11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