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边界!西南交大子弟小学架“虹桥”托举少年科创梦

打破教育边界!西南交大子弟小学架“虹桥”托举少年科创梦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8 17: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扎根于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的沃土,西南交大子弟小学正以创新科技教育谱写育人新篇章。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依托大学办学的独特“校中校”优势,深度融合西南交大深厚的工科底蕴与国家级科研资源。以“大手牵小手”为核心理念!学校构建了“理论奠基-实践深化-成果孵化”的全链条科创育人体系:通过高校资源赋能、校本化课程构建、场景化实践落地以及社会化成果辐射,成功探索出“科创素养贯通培养”新范式。这所“大学中的小学,小学中的大学”,正以鲜明的科创特色和扎实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资源“破壁”

高校基因注入小学课堂,顶尖学者引领科学启蒙

作为全国高校子弟小学的领跑者,西南交大子弟小学精准贯通学段壁垒,将百年学府的顶尖学术资源化作滋养儿童科学梦想的“源头活水”。在这一探索中,精心打造的“教授大讲堂”品牌活动已成为学校科创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持续点燃着少年们的科学好奇与探索热情。

2025年春季学期,“教授大讲堂”重磅启航,汇聚了来自西南交大15个专业院系的16位权威教授(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及国家级实验室负责人),历时三个月,倾力为1-6年级学生打造了16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该讲堂的核心特色在于其精准匹配儿童认知规律的分级教学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你好,机器人》《快递包裹的“一天”》等趣味课程旨在激发兴趣;面向中年级的《现代测绘技术》《身边的化学》等课程侧重拓展知识视野;而为高年级设计的《桥与风的较量》《中国人的飞天梦》等课程则着重深化思维训练。

为了让深奥的知识“活”起来,教授们亲身授课,巧妙运用“知识降维”策略,将磁悬浮技术、桥梁抗风研究等前沿成果转化为儿童易于理解的内容。课程设计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构建系统化的知识图谱。同时,讲堂深度融入茅以升等科学家故事,在知识传授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了科技启蒙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通过这一特色活动,学校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化”: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养分,将教授学术智慧转化为儿童成长动力,将科技前沿知识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这种“大手牵小手”的协同育人模式,正为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报国担当的“交大少年”探索着特色路径。

未来,西南交大子弟小学将持续深化“教授大讲堂”的内涵建设,拓展课程领域、创新教学形式、扩大辐射效应,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基础教育力量,让高校实验室的智慧星火,点亮更多少年英才的科创梦想与报国志向。

体系构建

“虹桥”课程阶梯式育人,从兴趣到志趣的长线攀登

在“大手牵小手”协同育人模式的坚实基础上,西南交大子弟小学依托百年交大深厚的工科积淀与科研优势,以“思问教育”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1-6年级的“虹桥”科创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桥”为意象贯穿始终,通过“兴趣激发—知识奠基—实践深化—创新孵化”的阶梯式培养路径,系统性地引导学生在科学启蒙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轨的课程特色。

在课程设计上,“虹桥”校本课程分为三大主干:一是“科创系列”,聚焦桥梁设计与制作,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思维;二是“教授讲堂”,由交大教授团队讲授桥梁与轨道交通知识,拓展科学视野;三是“人文系列”,以茅以升等交大科学家故事为载体,架设学生奋斗的心灵之桥。课程实施采用“八步法”,从课本学习到实地研学,从设计搭建到文化研讨,形成闭环式学习链条,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此外,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场域,开发了多元化的科创实践课程,并将课程固化在各年级内长期实施,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走近交大科学家、AI新体验、航空科普一日行、漫游“轨道交通工程训练青少年科学创新科普基地”等研学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与感知交大人文氛围,树立交大少年自豪感;感受科技魅力,理解轨道交通实际应用,培养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西南交大子弟小学的科创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校中校”的资源优势与“思问教育”的育人理念,这种“高校支撑、学科融合、实践育人”的课程建设经验,也为新时代小学科创教育提供了成功范式。

在交大子弟小学,大学的科研实验室成为小学生的实践课堂,博士生导师化身孩子们的“科学引路人”,前沿科技话题融入日常教学。这一切,正如王利琨校长所言,为了“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让交大少年成为未来科技强国的基石”。通过这种创新实践,一批批具备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交大少年”正积蓄着未来科技人才的力量!

​成果“出圈”

科创赛事捷报频传,“交大少年”绽放异彩

在西南交大校领导及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西南交大子弟小学的科创教育成果正以蓬勃之势突破校园边界,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充分发挥全国电子教学基地校优势,以赛促学成效显著,在各级各类科创赛事中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32项、市级奖项9项、区级奖项24项,其中Scratch编程项目获全国一等奖。学校也成功获批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校、STEM教育示范校。当获奖学生薛来拥有以自己命名的小行星,当五年级学生黎子琳站上联合国演讲台,“交大少年”正以扎实的科创素养向世界发出中国少年的强音。

与此同时,学校已成功举办的两届科创节暨桥梁模型比赛以高规格、大规模、深融合的特色,成为区域科创教育的标杆性活动。西南交大副校长刘长军高度评价:“子弟小学的科技节是对科学教育课堂的延伸和升级,也为西南交大和子弟小学共同开展科教协同育人架起了桥梁,营造起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

活动依托交大顶尖科研资源,为参与者打造了精彩纷呈的沉浸式体验:土木学院赵人达教授的桥梁科普讲堂揭开工程奥秘;磁浮专家邓自刚的实验台展示前沿科技;学生自主设计的“思问大桥”“星际探索桥”等作品闪耀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通过联动高校优质资源,与科学教育形成了社会大讲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科普、动手实践中,激发想象力,解锁对未知的好奇心,领略科学探索的魅力。”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校长王利琨介绍道。

活动形式新颖、参与面广,不仅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更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宣传点赞,显著提升了学校科创活动的知名度,并有效带动了区域科创教育的联动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科创节为平台,让更多孩子在与大师对话、与科技碰撞中,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栋梁。

西南交大子弟小学以“高校基因”为墩,以“儿童兴趣”为梁,架设起一座连接基础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虹桥”。在这里,教授讲堂的星火点亮童心,实验室的磁悬浮列车载着梦想启航,科创节的舞台让未来科学家破茧而生。学校将持续深化“思问教育”模式,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五爱少年”奋楫前行,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小学教育的奋进之笔!(翁玉华 祝佳李妍)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