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浸润处,善念绽芳华——“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公益课堂团队感悟

荷香浸润处,善念绽芳华——“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公益课堂团队感悟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8 17: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最后一张奖状送到孩子手中,苏州大学文学院“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传统文化公益课堂团队的五日线下实践,在甲骨文中“善”字的温润笔触里落下了句点。

回望这段以诗为媒、以善为魂的旅程,那些在课堂上绽放的童真笑脸,那些被诗句唤醒的澄澈眼神,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从来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能在童心土壤里扎根生长的种子。

甲骨为壤,让“善”有迹可循

还记得备课阶段,团队反复打磨教学方案。实践团深知,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善”的教育不能悬浮于空中。于是,实践团将善港村的甲骨文文化与“善文化”主题深度融合,把《说文解字》中“善,吉也”的解释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善就像走路时轻轻绕过小草,像帮奶奶搬起沉甸甸的菜篮。”在《上善若水,润心成德》课堂上,实践团又带着孩子们通过泡泡荷塘的手工实践,看水和颜料神奇组合下形成的美丽画卷,由此理解“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深意。

讲解甲骨文 陆佳 摄

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意外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在手工作业时投入了饱满的热情,每一份作品都凝聚了他们的奇思妙想,从他们的手工中,实践团队看到了孩子们的收获。当孩子们用稚嫩的话语阐述着他们内心关于善的理解的时,实践团的成员们无一不感到欣慰。

学生手工展示 陆佳 摄

诗教为泉,让“善”润物无声

欧阳修的《驯鹿》里有“渴饮清泉,饥食芝草”的灵动,李纲的《病牛》里有“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厚重。实践团队选择这些古诗词作为课程载体,是因为诗中的“善”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藏在草木生灵、人间烟火里的温度。陆佳老师讲《驯鹿》时,没有直接说“要爱护动物”,而是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林间的小鹿,“如果有人折断你的鹿角,你会疼吗?如果有人给你喂食,你会开心吗?”孩子们闭上眼睛模仿小鹿奔跑的样子,再睁开眼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柔软。

老师上课 陆佳 摄

童心为镜,让“善”返璞归真

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常常给实践团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他们对“善”的理解,远比实践团预设的更纯粹、更深刻。在《与善同行,润物无声》课堂的讨论环节,当被问到“你觉得什么是善”时,孩子们的回答像星星一样闪烁:“善是给流浪猫留一碗饭”“善是不说别人的坏话”“善是奶奶生病时给她端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戳中“善”的本质。

课程最后一天的颁奖仪式上,实践团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奖状。有个男孩拿到奖状后,悄悄对老师说:“我以后要做像病牛一样的人,帮爸爸妈妈干活,帮同学讲题。”这句稚嫩的承诺,比任何总结报告都更有分量。原来,当“善”的种子真正落入童心,它会长成孩子们自己的信念。

颁奖合照 陆佳 摄

践行为本,让“善”生生不息

离开善港村那天,实践团再回首看队名“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忽然懂得“荷香”的深意——它不像暴雨那样轰轰烈烈,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万物。这正如“善”的传承,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只需日复一日地播撒、浇灌。

这次实践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生活的养分;“善文化”的教育也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心灵的双向奔赴。实践团队教孩子们从诗词中读善,孩子们却用他们的行动,给实践团队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团队合照 陆佳 摄

回程的车上,团队成员们讨论着后续的计划:要把这次收集的孩子们的“善故事”整理成小册子,要根据反馈优化课程设计,要把善港村的经验带到更多地方。因为实践团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更多孩子能从传统文化中读懂“善”的模样,当“善”的种子在更多童心中发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便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才会早日推动教育强国的建设

荷香渐远,初心不改。这段与善同行的旅程,让实践团更加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的“善德”,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像这样的瞬间——在课堂上,在笑容里,在孩子们奔向未来的脚步中,生生不息。(苏州大学文学院,陈雪瑶、彭雨轩、刘佳烨、王雨倩、赖峻宇、姜楠、沈冰、吴裕、陆佳、唐璐)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