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儿童筑牢文化根基、增强民族认同感,7月25日,青岛农业大学理信学院“同梁共进,智启云乡途”支教服务团在刘官屯村村民委员会开展非遗手工课堂活动,并对村民关于齐鲁文化传承的看法进行深入调研。
首先,实践团成员结合当地非遗资源特点,精选剪纸、泥塑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技艺项目,构建“理论讲解+技艺演示+实践操作”的教学体系。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详细阐释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现场示范关键制作步骤,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在实践操作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对非遗技艺的体验过程中,逐步理解其中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感知。
课堂结束后,实践团通过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深入了解村庄对齐鲁文化传承的认知与实践。调研发现,当地村民普遍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意愿,认为齐鲁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对家风建设、乡村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有限等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所学提出建议,认为需从“传”与“播”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将联合当地文化部门,挖掘培养青年传承人,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延续技艺传承;另一方面,计划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非遗技艺短视频、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拓宽传播路径,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当地文化传承动态,为推动齐鲁文化在乡村的活态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非遗手工课与齐鲁文化走访调研,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教育、助力文化传承的务实举措,也通过“教”“学”互动与深入调研,为乡村孩子注入文化自信,搭建起校地协同传承齐鲁文化的桥梁,为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