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共享阳光实践队在安徽歙县瞻淇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与安徽建筑大学考察团不期而遇。这场偶然的相逢,促成了一场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创新、校地协同育人等主题的深入交流,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凝聚了宝贵共识。
图为共享阳光实践队成员与安徽建筑大学考察团合影
此次实践选址颇具深意。此前,共享阳光实践队队员曾赴山东曲阜鲁源新村调研,当地民俗表演中展现的鱼灯文化,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价值,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得知安徽歙县瞻淇村的鱼灯非遗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地方特色,团队便将此地作为实践点,旨在通过跨地域对比研究,深入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同时搭建鲁皖两地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领域的交流桥梁。
交流当日,安徽建筑大学相关负责人李早、丁超等人正实地考察瞻淇村乡村振兴建设情况,恰遇正在开展调研的共享阳光实践队。这支以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长期专注于 IP 赋能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创新转化等课题,其研究方向与安徽建筑大学在相关领域的探索高度契合。
交流中,安徽建筑大学考察团成员结合学校服务地方的实践经验指出,设计工作要立足乡村实际,既要坚守乡土文化根脉,又要融入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活力。他们以瞻淇鱼灯为例,强调非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另有考察团成员从实践育人角度提出,青年学子应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家中,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图为共享阳光实践队成员与安徽建筑大学考察团交流沟通
共享阳光实践队队员表示,将充分发挥山东科技大学工科优势,吸收借鉴交流所得,把两地鱼灯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为非遗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交流结束后,双方合影留念,定格下校际协作、共促发展的珍贵瞬间。丁超寄语队员:“乡村振兴是青年成长的广阔舞台,希望你们以扎实实践回应时代需求,让设计成果真正服务乡村、惠及百姓。”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指导意见融入实践方案,以高质量成果回馈期待,助力鲁皖两地文化交流与乡村振兴事业。
此次跨校交流,彰显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共享阳光实践队将系统梳理交流成果,持续深化调研,推动设计智慧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际动能,为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