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启新知”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日至18日期间,依托校内各教学楼场地,以“分龄双轨”模式为引擎,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实践。
这支由24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针对不同学龄需求,面向小学生开展光影迷宫、彩虹密度塔等趣味实验,面向初中生融合理论讲授与纸杯飞行器、翻滚胶囊等实践。他们既破解了因年龄差异带来的科学认知难题,更构筑起“童趣启蒙+学科深耕”的培养链,让好奇心转化为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让学科潜能成为点燃拔尖创新火种的力量,为人才培养注入青春动能。
从好奇到创造:一颗童心叩响科学之门
“快看!我的小车跑起来啦!”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兴奋地指着,她面前的空气动力车正快速冲过终点线,科技楼的教室里瞬间响起欢呼。
“老师,我的车总打转!”旁边一个男孩着急求助。实践队员陈祉悦没有直接动手,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观察:“我们看看小车喷气的地方,你觉得气流往哪个方向吹,小车才会乖乖向前跑呢?”男孩盯着歪斜的吸管,眼睛一亮:“啊!它歪了,气没往后吹!”两人一起动手调整吸管方向。当小车终于笔直冲出时,男孩兴奋地跳起来:“哇!成功啦!往后吹气,车就往前跑!”孩子们就这样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逐渐理解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图为小学生们展示自己做的空气动力车。戴可欣 供图
前来接孩子的李女士看着儿子兴奋的笑脸。她感慨道,以前放假孩子就是写作业、看电视,家长也不知道能教点什么。如今孩子一回家就爱捣鼓些小实验,这种变化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在十七天的科创之旅中,这样的探索时刻处处可见。电子设计课上,孩子们对照彩图,小心翼翼地将LED灯珠、电阻、电容插进面包板。当开关按下,亲手组装的“音乐彩灯”随旋律闪烁,“亮啦!”的惊呼声瞬间充满教室。图形编程区则安静许多,孩子们像搭积木一样拖拽代码块,专注调整打地鼠游戏的地鼠速度和计分规则。
“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些,”实践队员杨文洁看着孩子们的身影说,“看着他们从手忙脚乱到能独立点亮一盏灯、设计一个小游戏,那份成就感难以形容。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和实现创意,比自己考满分还开心。”
从理论到躬行:一段探索深植物理之趣
达理楼广场上,一场与大气压的“较量”正火热上演。中学生们轮番上阵,尝试拉开马德堡半球。两人对拉,半球纹丝不动;四人、六人、八人……力量不断增加;直到两侧各七人同时发力,“嘭”的一声,半球终于被拉开!汗水浸湿了衣衫,欢呼声随之爆发。“拉得手都酸了!这和光看课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位学生甩着手腕,兴奋地说。实践队员们则在一旁,默默守护着这份气压初体验。
图为中学生们亲身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黄梦诗 供图
这份震撼,正是实践团致力于连接书本与现实的核心所在。特邀老师们通过《物理与初中知识体系介绍》等讲座,为学生搭建起理论框架。而动手的乐趣,在实验室迸发: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学生们小心刮除铜丝一端的半圈绝缘漆,将线圈置于连好的磁场中。通电瞬间,线圈“嗡”地转动起来!“原来通电线圈在磁场里真的会转!”惊喜的欢呼充满了实验室。
从学子到师者:一腔热忱播撒科学火种
“最期待物理实验课!”课间交流中,孩子们的呼声格外清晰。问卷结果更印证了这份热切:超过八成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兴趣浓厚,近九成还更渴望亲手操作。这些带着热度的数据,让实践团“点燃科学火种”的初心,在真实的求知土壤中扎得更深。
与此同时,从知识的接受者到课程的设计者与兴趣的点燃者,“物启新知”实践团的成员们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实践团队长陈晓滨坦言其中的挑战:“把大学里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小学生能动手玩、初中生能深入想的活动,极大考验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
图为陈晓滨为小朋友们解释原理。曹鹭铮 供图
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深耕科普沃土,运用AI等新技术增添课堂趣味,让青春力量在科教兴国的实践中绽放光芒。(闽南师范大学,“物启新知”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讯员 陈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