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开展 “筑梦暖阳” 实践活动 精准资助护航学子成长

武汉商学院开展 “筑梦暖阳” 实践活动 精准资助护航学子成长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8 16: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武汉商学院2025年暑期“筑梦暖阳”学生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如一场温润的细雨,将国家政策的关怀、学校育人的温度,悄然播撒进每个需要呵护的角落。这场由学生工作处钱程老师带队、资助育人协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动,以精准帮扶为笔,以精神引领为墨,在松滋、公安、荆州等地的乡间巷陌,在历届受助学子的记忆深处,写下了“教育公平”与“成长力量”的生动注脚。

家访里的双重温度:既解燃眉急,更植向阳心

6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门被轻轻叩开,走访团队带着米、油等生活物资与慰问金而来,更带着“一户一策”的精准考量。特殊困难群体学生的实际困境被细细记录,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校的关怀化作具象的温暖——不仅是当下生活的托举,更有对“自立自强”信念的唤醒。受访的黄同学眼中燃起“冲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光芒,她的爷爷奶奶红着眼眶反复念叨 “全靠国家和学校帮衬”,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资助工作最动人的成效:一份物质支持,能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更能催生出一个青年向上的力量。正如钱程老师所言:“既要解决当下难题,更要照亮成长之路。”

政策宣讲的细致笔触:从经济帮扶到成长赋能

“国家励志奖学金需要什么申请条件?”“勤工助学岗位会影响上课吗?” 在荆州区杨同学的家里,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团队成员肖同学同学拿出精心制作的流程图,将“奖、助、贷、补、减”五位一体资助体系拆解成通俗的 “成长加油站指南”:“就像开车需要加油、保养,大家求学路上遇到的经济困难,国家和学校都有对应的支持方案。”

这样的宣讲并非单向输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团队早已准备好个性化建议:对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杨同学,推荐利用慕课平台拓展编程技能;为性格内向的黄同学,规划从学院志愿服务起步,逐步参与校园活动。“我们不仅要帮他们跨过经济门槛,更要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钱程老师的话,点出了政策宣讲的深层逻辑。

校友联结的温暖回响:让光与光互相照亮

当团队成员带着调查问卷联络历届受助毕业生时,收获的不仅是对政策的建议,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 “温情接力”。二十多位校友主动录制视频,镜头里的笑脸写满对过往资助的感念,更藏着对未来的笃定。14 级旅游管理学院的李沛航学长寄语学弟学妹:“过好在武汉商学院的每一天”,简单的话语里,是受助者对后来者的真诚托举。团队成员程同学的感悟颇具代表性:“原来‘资助育人’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无数困难学子求学路上最坚实的护航。”这种“受助—成长—反哺”的链条,让资助的温暖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此次“筑梦暖阳”活动,以家庭走访、政策宣讲、校友分享为三大支点,悄然构建起“物质帮扶—政策传导—精神引领”的完整闭环。“政校联动+校友反哺”的机制愈发清晰,让资助育人工作既有直抵人心的温度,又有赋能成长的厚度。在这场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政策的落地,更是一个社会对“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的承诺——当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困境中的角落,无数逐梦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终成支撑社会向上的力量。(武汉商学院)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