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驱足迹,践行党员初心 —— 苏州科技大学“红色之旅”实践团队的寻访与践行

追寻先驱足迹,践行党员初心 —— 苏州科技大学“红色之旅”实践团队的寻访与践行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8 16: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一场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的红色之旅在常熟拉开帷幕。作为江南大地上一座镌刻着革命印记的城市,常熟不仅有秀美的水乡风光,更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此次红色之旅,正是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带领人们在行走中回望初心,在感悟中传承精神。

观党史忆往昔,砺初心行致远

7月12日上午,红色之旅实践团队的的成员们走进常熟市通江路11号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院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是中共常熟特别支部的诞生地。站在先驱们奋斗过的地方,触摸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实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历经近百年,依然滚烫,是必须接续传递的精神火炬。

实践团成员学习观摩过程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虞山精神

机械工程学院红色之旅实践团队继续奔赴常熟博物馆,此次实践团的参观重点聚焦于“烽火琴川——常熟人民革命斗争史”专题展区。该展区通过120余件革命文物、300余幅历史照片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系统展现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常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支援前线的英勇事迹。

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在“沙家浜抗日根据地”板块,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一件泛黄的新四军军服前。讲解员介绍,这件军服是1941年常熟籍战士周文忠的遗物,衣摆处的3个弹孔见证了他在反“扫荡”战斗中的英勇无畏。展柜旁的全息投影则生动还原了“芦荡火种”的故事:1939年,新四军第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在常熟境内开辟抗日根据地,当地群众用小船为战士送粮、传递情报,军民鱼水情在芦苇荡中谱写出动人篇章。课本里的《沙家浜》故事在这里有了具象的载体,那些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渡船桨,都是军民同心抗敌的鲜活证明。

多媒体互动装置

祭奠英烈忠魂,传承红色基因

心怀敬意,机械工程学院红色之旅实践团继续奔赴常熟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沉浸式红色实践活动,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12日下午,机械工程学院红色之旅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常熟市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掩映下,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团队成员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以庄重仪式寄托对英烈的深切追思。随后,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缓步参观烈士纪念馆,珍贵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献资料、复原的战斗场景,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每一段故事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让大家深刻感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实践团成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过程中,团队开展 “与先辈对话,悟初心使命” 交流分享。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要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实践创新中,将红色信仰内化为学习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青春誓言。

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前合照

雨中漫步登山,探寻联珠洞天

红色之旅的最后,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虞山山脚下,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向那处藏在半山腰的红色景点出发。党史馆的陈设简单却厚重。几张褪色的木桌拼在一起,桌角已经磨得发亮,上面摆着一盏铁皮油灯,灯芯早已凝固,玻璃罩上蒙着薄薄的灰尘,却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灯火摇曳的模样。旁边堆着几本线装书,纸页泛黄发脆,边角被反复翻阅得卷起,扉页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却能辨认出“革命”“团结”等字眼。墙角的木架上摆着几件粗布衣裳,深蓝色的布料上打着好几个补丁,针脚歪歪扭扭,显然出自不熟练的手,袖口处还留着淡淡的汗渍印记。

场馆里很安静,成员们默默地看着那些陈设:墙上挂着的旧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的路线已经褪色;墙角的军用水壶,壶身上的漆皮剥落,却还能看出“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展柜里的土制手榴弹模型,木头柄已经开裂,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陈列馆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真实的痕迹体现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作为党员,常听说要“传承红色基因”,可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传承,就是要读懂这些旧物件里的故事,接过他们没走完的路。

实践团成员在党旗前合照

通过此次的红色足迹,实践团的成员们表示,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党的事业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党员,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投稿人:陆赟宁

图片作者:张嘉萍 陆赟宁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