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精神,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湘楮承韵”实践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使命,于今年暑期7月21日-8月2日奔赴素有“湘潭西藏”之称的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深度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油纸伞,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网络调研等多维方式,深入探究其精湛技艺、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积极探寻以青年智慧“盘活”特色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小队在石鼓镇宇昌油纸伞厂与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合影)
(队员在当地家庭作坊学习油纸伞穿线)
扎实调研,夯实根基:
实践团成员足迹遍布石鼓镇宇昌、兴旺等5家大型伞厂、十余家小型伞厂及家庭作坊、仓库,并深入将军村、安乐村、石湖村,走访油纸伞个体户,沉浸式体验制作流程。团队全面考察了伞厂分布、工人待遇及产业发展痛点,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真实案例。基于深入调研,团队最终形成50000余字的深度调研报告及8000字的油纸伞营销策划方案,其核心建议已被当地主要油纸伞企业采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队员直播介绍石鼓油纸伞)
“文化+电商”破圈,触达广阔市场:
实践伊始,团队即在宇昌伞厂迅速启动电商直播计划。累计完成10场高质量直播,总时长超1500分钟,收获点赞逾10万次,成功线上销售优质油纸伞数十把,累计销售额突破千元,有效拓展了线上用户群体。同时,为扩大影响力,团队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长青渝见、秦韵暖心等7支兄弟实践队,通过录制讲解视频、实物传递等创新形式,让承载深厚文化的石鼓油纸伞走进更广阔视野,特别是将非遗的种子播撒于广大青少年心中。
(团队与石鼓镇人民政府党政办主任面对面谈话)
深研技艺,对话传承:
实践团行前即开展了充分的文献调研。实践期间,团队先后深度访谈了石鼓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五代、第六代非遗传承人、石鼓镇党政办主任以及湘绣传承人,并与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湘潭市文旅广体局领导进行了专业对话。这些深度交流为团队理解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与挑战提供了权威视角。
全媒联动,强势发声:
团队高度重视宣传推广,行前即布局全媒体矩阵。实践期间,累计发布高质量公众号推送二十余篇,内容涵盖实践纪实、油纸伞文化深度解读、团队IP故事等,形式多样,单篇浏览量突破3000+。同步运营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视频号等7大平台账号,发布图文、短视频作品近400个,总浏览量超20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咨询,显著提升了石鼓油纸伞的知名度。
创新赋能,活化非遗:
团队积极运用创新思维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成功搭建“石鼓油纸伞”专属微信小程序平台,并获宇昌伞业提供伞面款式及价格数据支持,为线上销售渠道的完善奠定基础。原创设计的IP形象“楮小绣”已成功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二次元风格,开发设计了油纸伞主题徽章、透卡、表情包贴纸、钥匙扣、明信片、海报等系列文化周边产品,以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有效吸引了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团队与湘潭文旅局局长合影)
青春感悟:
此次石鼓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锻炼,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我们触摸着千年楮皮纸的温度,惊叹于老师傅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深刻体会到油纸伞所承载的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功能,更是中华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乡土文化的厚重。面对传承断档、市场局限等现实挑战,我们更加意识到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以青春之智嫁接传统与现代,用创新之火点燃非遗活力,是我们此行最宝贵的收获。我们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石鼓油纸伞这把承载着历史与匠心的“文化之伞”,定能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青春与非遗的碰撞,终将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一把油纸伞,撑起的不仅是晴空,更是一片文化传承的沃土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彭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