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韵”赋能产业兴,“棠舟”载志青春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子三下乡深耕台子焕新彩

“齐韵”赋能产业兴,“棠舟”载志青春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子三下乡深耕台子焕新彩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15 15: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流火,青春赴约。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齐鲁大地吹响,山东中医药大学 “齐韵棠舟” 服务队奔赴滨州市邹平市台子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尚志生态园孕育着致富希望,东皋艾草传承着百年匠心,黄河水哺育着古老的齐东文化。我们以青春之名,探寻产业振兴路径,解码生态种植智慧,让中医药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尚志生态园:电商赋能,打造致富样本

7月16日上午,团队首次进入邹平市台子镇的尚志无花果生态园。生态园坐落于黄河岸边,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为无花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致力于无花果品种培育、鲜果采摘以及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从鲜果到果酒、果茶等深加工产品一应俱全,已然成为当地特色农业与旅游、科普融合发展的标杆。

为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困境,团队成员走进种植基地,精准捕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团队成员详细询问了无花果的品种特性、产量销量以及政策扶持状况,针对性提出了“电商赋能、政校结合”双轮驱动策略:依托电商拓宽销路,通过直播带货形式,在各个网络平台开设账号,突出无花果产地优势与产品特色,直播后及时发货、优化包装,做好客服服务与复盘总结;包装设计融入创意,就地取材凸显乡村特色;采用故事卡的形式,讲好产品故事、品牌故事、种植者故事,增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助力尚志生态园发展,协助生态园对接科研院校,提升种植与深加工技术;在政策上,给予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等,降低运营成本;在市场拓展上,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提升品牌曝光度,助力尚志生态园突破困境,实现更好发展。

在与负责人交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致富路上的酸甜苦辣,在电商还未兴起的时候,熟果常常因为销路不畅而烂在地里,“收购商压价狠,一年到头白忙活”这句话成了鲜明写照。“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负责人笑着说,他正带动20多户农户投身生态园发展,要让黄河岸边的无花果,通过网线甜到更多人舌尖上。

东皋艾草:传承历史,探寻本草奥秘

在黄河岸边的邹平市台子镇,一段跨越160余年的古法艾品制作传承故事正静静流淌。故事始于清道光年间,家族式中医姚万山,以悬壶济世为毕生使命。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常以 “下针上灸”的独特疗法,为百姓解除病痛,疗效显著,得名 “杏林姚”。行医之余,姚万山扎根当地,挖掘大清河两岸艾草的医药价值。凭借 “太阳为天之阳,艾草为地之阳” 的中医智慧,针对不同病症与人群,研制出艾叶炭、艾绒、艾条、等多款艾制品,留下珍贵文字记录,为姚氏古法艾品制作工艺奠定根基。

团队成员来到了台子镇姜陈村,实地考察艾草的生长环境、种植规模、以及制作工艺,我们跟随负责人来到了制作房间,采取传统锤炼与机器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艾绒,既节省了人力,又保留了传统工艺。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特色产品生产区域,并尝试制作了香囊、艾草养生锤等产品。

在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姚氏古法艾品制作工艺,这一工艺的基本内容涵盖多款艾制品制作,艾绒制作需经艾草收割茎叶分离、晾晒、三年自然陈化,再手工挑杂,经石臼木杵反复低温锤炼、过筛去杂得优质品;艾条及药艾条以优质艾绒为原料,用专用纸铺平、放艾绒压实卷制,以糯米粉熬糊封口,还可加中药粉制成药艾条;艾叶炭及醋艾叶炭则是精选艾叶,用米醋浸泡后经煅烧、喷液、炒制晾干制成。姚氏古法艾品制作工艺,既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更彰显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

齐东古城:文旅添彩,激活振兴潜力

齐东古城以文化为魂、文旅为桥,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依托古城漕运遗址、民俗记忆与黄河风情,当地精心串联起“古街寻踪—非遗体验—生态采摘”的文旅动线,在这里,你可以循着“小济南”的商脉,在想象中复原德泰恒布店的绸缎流光、乾泰粮栈的谷物飘香,感受水陆码头曾有的南商北客之盛;亦可踏访古城遗迹,从坛庙牌坊的残痕里读建筑风华,于“奎楼耸秀”“东皋晓月”的诗画意境中,遥想文人墨客驻足吟哦的雅趣。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齐东“重农重商、崇礼尚学”的文脉传承,让游客在古今交织中,读懂这座城的风骨与温情。

“齐韵棠舟”服务队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从尚志生态园的种植基地,到东皋艾草的古法工坊,再到齐东古城的历史街巷,每一步实践都在深化队员们对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认识,坚定了我们扎根基层的信念。大家深切体会到:一颗无花果、一株艾草,不仅关乎当地百姓的增收,更牵动着乡村振兴的脉搏。

齐韵悠扬,棠舟破浪。未来,我们将把实践中的收获融入专业学习,无论是助力电商推广,还是参与技艺研究,都将努力让黄河岸边的特色物产与古老技艺焕发新彩,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真正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