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以需求为导向 图谱赋能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助力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青岛科技大学:以需求为导向 图谱赋能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助力制药工程人才培养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5 12: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响应产业发展战略,勇于创新,构建起 “需求导向、图谱赋能” 的制药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产业新业态的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该体系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对教学架构进行重构,成功实现了从分子设计到工业化生产的全流程知识整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让教学体系更加清晰、高效,青岛科技大学建立了 “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 - 课程 - 知识点” 全链条可视化系统。通过对课程关联度的分析,能够精准定位到课程衔接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优化核心课程的前后修逻辑。这不仅为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了结构化的数据支撑,还能基于教学大数据识别出教学过程中的改进空间,建立起持续优化的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在知识体系的重构上,该校走出了三重交叉路径。基于数字化融合路径,开设了《Python 程序设计》《制药智能制造技术》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制造、工艺优化等领域的数字化能力,让学生能够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基于绿色化转型路径,以《基因工程》《生物催化与工业应用》等课程为核心,为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学等绿色制药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基于工程化整合路径,对制药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核心课程进行升级,融合 QbD 理念,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在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构建 “智能制药 + 绿色制药” 双轮驱动的知识体系,突破了传统专业的边界,建立起多学科最优知识结构,显著提升了学生在智能制造、低碳制药等新兴领域的竞争力。

青岛科技大学的这一创新实践充分证明,基于知识图谱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传统培养模式中 “学科交叉不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系统性欠缺” 等痛点。这一成功经验,为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将有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