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星火跃动禾丰课堂 江西理工学子演绎别样科普课

矿冶星火跃动禾丰课堂 江西理工学子演绎别样科普课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5 11: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江西省于都县禾丰镇麻芫村学校的课堂里,气氛格外不同。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旷野·矿冶 励志·力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到来,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红色传承的独特体验。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们便将孩子们带入了赣南苏区那段用钨砂支撑革命的峥嵘岁月,当讲到盘古山“赤色矿工团”白天采矿、夜晚持简陋武器与敌人周旋的壮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映照出历史的厚重。“白天,他们是汗流浃背的矿工;夜晚,他们化身英勇无畏的战士……”宣讲团成员深情的讲述,让尘封的“红色钨矿”传奇在新时代的课堂里鲜活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对矿冶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互动环节。一个简单的问题“矿石是什么?”开启了奇妙的探索之旅。洁白的画纸和彩笔分发下去,孩子们立刻沉浸在天马行空的创作中。“矿石是大地藏起来的彩虹糖,矿工们的任务是找到它!”一个小朋友举着画向实践队员分享到。稚嫩的画笔下,冰冷的矿石被赋予了童趣与温度。

图为孩子们正在认真绘制自己心中的矿石形象,笔触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实践队员在旁耐心引导。摄影 康建勇

紧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矿石萝卜蹲”游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趣味矿冶PPT讲解后,每个孩子选择了一种矿石作为自己的“身份”。“矿石萝卜蹲,准备——”实践队员一声令下,“方铅矿蹲!”“萤石蹲!”“黄铜矿蹲!”随着指令不断变换,扮演相应矿石的孩子们笑着快速蹲下又站起。奔跑、欢笑、快速反应,抽象的矿石名称和特征在游戏中变得生动可感,牢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最让孩子们惊叹的莫过于“小实验大智慧”环节。实践队员小心翼翼地将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嗤——”的一声轻响,密集的气泡瞬间从石头表面欢快地涌出。“哇!石头在吐泡泡!”“快看!冒了好多气!”孩子们围在实验桌旁,眼睛瞪得溜圆,发出阵阵惊呼,小小的实验室里充满了发现奥秘的兴奋。实践队员适时引导:“这些气泡就是二氧化碳。就像我们开采矿石、冶炼金属,在带来宝贵资源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如何让矿业工程既服务人类又保护环境呢?这需要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比如你们,去思考和创造!”简单的酸浸实验,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宏大命题的初步思考,科学的种子悄然种下。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孩子们进行矿石酸浸实验,孩子们正专注地观察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泡,眼神充满惊奇。摄影 谢金鹏

红色故事的震撼与科学实验的惊奇在孩子们心中交织。课后,一个小男孩拉住实践队员,仰着小脸认真地问:“那些矿工伯伯们,白天挖矿那么累,晚上还要打仗,他们不害怕吗?”队员蹲下身,目光温和而坚定:“当然会害怕,但守护家园、追求光明的信念,给了他们超越恐惧的勇气。这份精神,就流淌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里。”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那份明亮的敬意却清晰可见。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在麻芫村的这场实践,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他们用稀盐酸与石灰石碰撞的奇妙“化学反应”,点燃了孩子们探索矿冶科学的好奇之火;他们更用赣南苏区矿工们用生命守护钨砂的“精神反应”,唤醒了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当“科技强国”的梦想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在下一代心中悄然交汇,矿冶的星火,已点亮了禾丰小镇孩子们望向未来的眼睛。(文/黄辰璐 图/康建勇 谢金鹏)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