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株洲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人才强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支点,用好“育、量、用、励”四把钥匙,实现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攸县烟草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局开展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调研,切实摸清队伍现状,深入分析、找准“堵点”。攸县烟草党组认识到,必须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才能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进而实现人才素质能力双提升、成长发展双促进。
匠心“育”苗:“双导师”加速成长
(新进人员拜师仪式现场)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3年,感谢师傅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很快熟悉了岗位,快速上手工作。”攸县烟草“95后”员工郭昕瑶说。郭昕瑶刚入职时,也曾因专业不对口而产生畏难心理,攸县烟草党组了解情况后,迅速找到问题症结,为其配备“思想导师+业务导师”双导师,开展拜师仪式,并签订“师徒培养协议”,按协议计划对其进行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攸县烟草坚持差异化培养、个性化赋能,精准适配不同需求,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定期轮岗、课题攻关等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新员工,从入职第一天起就加入“薪火工程”。这个工程的核心是“双导师制”——为新员工配备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的导师,帮助他们把准政治方向不偏航,快速适应工作、加速成长。
在“师傅们”的悉心教导下,郭昕瑶很快成为部门业务骨干、企业“创客”尖兵,撰写论文获省烟草学会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分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还在全市系统营销师培训竞赛获“现场讲授”一等奖。
标尺“量”才:“积分制”激发动力
“以前是‘以考定聘’‘论资排辈’,聘上的那些人就觉得稳了、松懈了,这严重影响了大家干事的积极性。”人事部门负责人指出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和聘用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发现企业在数字化管理、创新、新媒体技术运用等新领域也出现了人才技能跟不上、本领欠缺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攸县烟草经过近一年的取经、探索,出台《技术技能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业绩贡献为导向,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相结合的分层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全面客观评估人员能力、成果、贡献,进而形成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在上年度开展的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岗位人员考核与聘用中,首次运用《技术技能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考核“优秀”等次4人,“不称职”2人。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绩效靠后、考核“不称职”及连续两年考核“基本称职”等次的,即时予以解聘,这让在聘的人有了较大的压力,并引导他们在聘期内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通过积分聘任实现动态管理,营造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浓厚氛围,切实打造“上得来、下得去、流得动、稳得住”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人尽其“用”:“岗位适配”释放潜能
(易楷臣参加全省系统法规条线竞赛获得“第二名”)
“感谢组织的培养和信任,选派我参加全省系统法治审核人员岗位技能竞赛,通过此次竞赛,大大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也能够使我更好地在实践中施展拳脚、促进工作。”法规部门易楷臣在2025年全省系统法规条线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省系统“第二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攸县烟草深入落实上级提出的“四道”建设,不断畅通行政、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和先进模范等通道,满足不同员工的成长需求和职业规划。同时,坚持全局人力资源“一盘棋”,打通了这四条通道之间的壁垒,让管理、技术、技能等人才可以相互转换,极大地拓宽了员工发展空间。
易楷臣进入攸县烟草近10年,先后在专卖、营销等多个岗位工作。2023年初,按照上级要求,攸县烟草调整部门机构、编制及岗位,通过党组深入研究,按照“人岗匹配、赋能激活、动态优化”的基本思路,对部分岗位人员岗位进行调整,易楷臣也是那时候调整到现在的法规部门,专职从事法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岗位历练,她厚积薄发,快速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
“励”行致远:“组合激励”凝聚合力
“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活力不够,人才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激励措施单一,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这是写在攸县烟草年度选人用人工作总结中的部分内容。
为了激活人才队伍这一池“活水”,攸县烟草坚持深耕细作,持续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岗位积分管理办法》等机制,按照突出业绩和绩效导向,不断量化细化考核项目,学历、技术技能提升等可以获得相应积分,通过“小积分”激活“大队伍”。
此外,对于素能提升快、有技术创新成果、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选拔、推优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这一套激励的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员工追求进步和成长的工作热情,切实推动工作质效提升。
2023年以来,攸县烟草在全市系统业绩考核排名逐年提升,共新增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8人,二级职业技能资格5人,三级职业技能资格8人,增长率、高技能人才占比较往年得到大大提升。
人才聚,则企业兴;人才旺,则企业强。下一步,攸县烟草将持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和务实扎实的举措,打造一支数量足、结构优、善学习、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董西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