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届“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国际论坛

集美大学成功举办第二届“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国际论坛

来源:周口网 2025-08-14 09: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8月4日至7日,第二届“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集美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巴斯大学亚洲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策马翻译有限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提供学术指导,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波兰、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地区90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语言教育前沿,共谋教师发展未来。

8月5日上午8时,论坛开幕式在集美大学尚大楼103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海燕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黄建宇致欢迎辞。黄建宇向海内外嘉宾致以诚挚问候,回顾了集美大学百年“工海”办学传统,并重点介绍了外国语学院近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领域的突出成果。随后,策马集团董事郭艳卿女士致辞,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特聘教授聘任仪式,英国巴斯大学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教授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正式受聘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论坛设置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平行发言和学术论文工作坊四大板块,围绕“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语言、意识与教育”专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1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探讨,研究主题包括传承语(HL)教育、语言政策、课程思政、数字多模态写作(DMC)、人工智能应用、学习者能动性、二语学习情绪机制、情感体验以及英语媒介教学(EMI)政策研究等多元议题。

英国巴斯大学亚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教授率先发言,聚焦英语国家华人社群的传承语教育问题。她系统剖析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汉语传承语的发展现状,强调家庭环境在语言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批判性审视了传承语语言学校对身份认同与多语自我认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传承语教育的改进方向,为跨文化语言政策与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英国巴斯大学 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ommaso Milani教授以瑞典语言政策为案例,运用话语-民族志路径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揭示了其语言政策从倡导多语转向暗推单语的演变,对学界公认的“瑞典多元文化典范”观点形成有力挑战,同时展示了这一转向对移民日常体验的深刻影响,为语言政策研究树立了新的方法论典范。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Tommaso Milani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杨鲁新教授则将目光投向中国英语教师教材使用观念的转变。她运用“双重刺激”理论,展示了四位高中英语教师在体裁分析工作坊的干预下,如何重塑教材观并有效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鲁新教授)

南京大学方小兵教授作了题为“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研究的话语路径”的报告,系统阐释了历时话语分析、互文性分析、及物性分析与合法化分析四种方法,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性机构为案例,深入揭示了全球治理中的语言权力运作机制。

(南京大学 方小兵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冀小婷教授分享了以项目化课程思政创新外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她围绕外语知识与技能训练设计真实任务,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分析国际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天津师范大学 冀小婷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聚焦大学生英语短视频创作,融合多模态符号学与现象学方法,解析学生如何借助数字多模态写作立体呈现“技术卓越、历史底蕴、韧性活力”的中国文化特质,为数字时代的文化沟通与教学创新提供了实证范式。

(香港理工大学 冯德正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Csilla Weninger副教授以两项生成式AI辅助学习研究为例,展示了如何在技术与情境的互动中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意识。

(南洋理工大学 Csilla Weninger副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辉教授的报告“从基于章法到基于算法:智能时代的语言治理模式变革”聚焦语言治理领域,提出“数据驱动、动态实时、智能精准”的智能语言治理新框架。该框架实现了从传统“章法”向“算法”的跨越,能够实时响应社会对精准语言服务的需求。同时,王教授也警示,算法偏见与数据安全风险需同步防范。

(浙江师范大学 王辉教授)

澳门大学袁睿副教授以“Conceptualizing and practicalizing metacognition about translanguaging”为题,提出EMI课堂中跨语码使用的元认知框架,强调教师与学生需共同反思多语资源调用策略,以优化学科学习与身份建构。

(澳门大学 袁睿副教授)

香港大学赖春副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GenAI虽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潜力,却也对学习者的能动性构成挑战。其研究聚焦课外场景下,学习者如何借助GenAI发挥能动性,以及开展相关研究与支持时需关注的关键问题,为利用技术赋能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香港大学 赖春副教授)

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Mirosław Pawlak教授的报告“Research into emotions in L2 learning and teaching: Appraising pedagogical relevance”围绕二语教与学的情绪研究展开,梳理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他提出,二语教学中的情绪研究已从单一关注“学习焦虑”转向全面探索情绪谱系,但多聚焦于情绪成因、表现及与个体差异的关联,纵向研究和干预性研究较为稀缺。该研究旨在评估现有实证成果,更着力联结研究与教学实践,助力教师借助实证优化课堂教学。

(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 Mirosław Pawlak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丽莉教授引入维果茨基“Perezhivanie”(情感体验)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情感体验对外语学习的关键影响。通过Q方法范式的实证研究,她揭示了技术赋能下学习者的深层认知机制,为AI时代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新视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秦丽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李少锋教授深入剖析了GenAI在二语写作中的革新路径,提出需超越技术工具本身,深入研究“AI素养”“提示工程”等新概念,并重构写作反馈机制。他强调要回归二语写作本质,聚焦学习过程投入度及过程-产出的动态关联,避免陷入技术本位的局限。

(香港理工大学 李少锋教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作了题为“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的主旨发言,深入剖析了中国高校EMI政策的断层问题及其成因。他指出,传统大学EMI教学难以兼顾英语提升与专业学习双重目标,而中外合办大学则展现出创新模式。基于实证数据,张军提出中国正在形成“二元EMI体系”,并为优化教学效果提出了具体建议。

(奥克兰大学 张军教授)

以上主旨报告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林明金教授、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海燕教授、黄锐教授、刘立香教授、甘婷副教授、贺娟副教授、张志江副教授、谢新峰博士、方碧月博士、王涌骅博士主持。

在专题研讨环节,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高洋教授及团队就“数智时代外语教师信念发展”主题,围绕iTPACK建构与GenAI融合教学展开热烈讨论,分享案例,碰撞观点,共探数智时代教师成长新路径。

平行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语言教育与教师发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议题广泛,涵盖“语言政策、国家意识与教育治理”“语言经济与语言传播”“外语教育政策与汉语国际推广”“语言景观与语言接触”“中小学语言教育实践”“微观语言本体与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教育”“语言教师话语实践与专业身份建构”“外语教材的开发、优化与实践”“语言教育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数智时代语言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共同构成了一幅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的语言教育研究“思想拼图”。

(部分现场照片)

学术工作坊环节,三场活动同步开展,为参会者带来丰富的学术干货。在CSSCI、SSCI学术论文工作坊中,刘宏伟教授、高洋教授深入拆解核心期刊写作密码;汪卫红教授与蒋联江副教授联袂传授国际发文策略;李媛霞教授、张海燕教授围绕国社科、教育部项目申报流程与评审要点进行现场答疑,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

8月6日下午18时,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张海燕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闭幕辞,对与会专家、协办单位及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语言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体合影)

本次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取得了五大重要突破:在语言政策方面,专家学者们深入剖析了各国语言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特别是揭示了多语言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挑战,为促进语言公平和教育包容性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仅探讨了智能算法如何优化语言教育管理,更重点研究了生成式AI技术在实际语言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未来课堂带来了无限可能;在教师发展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应智能时代的教师能力发展体系,帮助教师转型为既懂技术又具人文关怀的新时代教育者;在教学实践创新上,展示了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如何为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在语言学习研究方面,突破传统认知,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纳入研究重点,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次论坛的重要理论突破在于构建了“宏观政策-中观技术-微观教学”的三维研究模型,其实践价值则体现在为全球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包括AI教学工具包、多模态课程设计方案、情感化教学策略等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革命,我们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创新,更要坚守语言教育的人文本质;既要解决当下的教学挑战,更要着眼人类文明传承的永恒命题。集美大学通过举办这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盛会,不仅促进了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对话,更展现了中国在全球语言教育治理中的学术领导力和实践智慧。

一场论坛,点燃思想星火;一次相聚,共赴时代之约。在数智浪潮下,集美大学正以开放之姿,携手全球学者,共同绘制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新蓝图。(文:杨芳 杜楚依/图:外国语学院/审核:谢新峰 甘婷 王涌骅 刘立香 张海燕 黄建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