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院学子探访世泽雕艺园 触摸泰州木雕百年文脉

南师泰院学子探访世泽雕艺园 触摸泰州木雕百年文脉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5-08-14 11: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实践团队于6月24日踏访位于江苏泰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世泽雕艺园。此行旨在近距离感受泰州木雕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实践团队首先深入探访了拥有二百余年历史的世泽雕艺园。步入园内,浓郁的木香扑面而来。队员们流连于陈列厅,目光被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所吸引:栩栩如生的人物、灵动鲜活的花鸟、精巧细致的亭台楼阁……无不在木头上演绎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无声诉说着泰州作为苏中里下河门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队所拍摄的泰州木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美玲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世泽园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小闵供图)

移步至工坊,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观摩木雕制作过程。一位老匠人正俯身于宽大木案前,手持刻刀,神情专注。刀锋在深色胡桃木上轻盈流转,木屑纷飞中,溱湖的芦苇、摇曳的舟影渐渐在木面上生动呈现。匠人边创作边向队员们介绍:“泰州木雕讲究‘依木赋形’,刀下纹路要顺着树木生长的筋骨脉络,就像做人做事,也要循着自己的本心。”其话语深刻揭示了这项技艺背后蕴含的朴素而深沉的东方哲学。

在随后的访谈中,传承人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泰州木雕的核心技艺——“相木”与“透雕”。“相木”需慧眼识材,读懂木材的天然禀赋;“透雕”则要求在厚不过寸许的木板上,以刻刀雕琢出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的立体世界,精微之处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面对墙角那些形态各异、静静蒙尘的传统刻刀与工具,队员们也深切感受到在追求即时与效率的当下,传统手工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如何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木雕艺术焕发新生?实践团队就此与传承人展开了深入交流。在关于木雕文创开发的探讨中,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将泰州木雕的传统纹样——如象征吉祥的缠枝莲纹、灵动的水乡意象——融入书签、杯垫、文具等日常用品的设计理念。此举旨在让年轻一代在寻常生活瞬间,通过指尖的触碰感知泰州大地的温度与历史的脉搏,为古老技艺融入当下开辟温情路径。

刀凿声声,在木间凿刻的不仅是花鸟人物,更是历史年轮的复刻与泰州人精神图谱的无声言说。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木雕文化,不仅需要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更需要在日常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年轻一代,当以“依木赋形”的智慧,循文化根脉,大胆融汇时代新声。让泰州木雕这株百年古树,既能深扎传统沃土,亦能伸展新枝,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永恒的生命之花,让每一次指尖的触摸,都成为跨越时光的文化回响与青春承诺。(张凯)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