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耳朵渴望一声问候,一双巧手渴望一次交握。
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些工艺品做得都好精美,并且完美地把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结合起来了。”“就算这串简单一点的项链,我可能都做不出来。”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村南阳光家园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就业工坊,看到展架上再现草原牧歌的皮画、精致的皮雕蒙古包挂件以及串珠饰品等民族特色工艺品,党员志愿者们发出阵阵惊叹,难以想象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竟然是残疾人制作的。
(部分手工艺品展示)
“正常人很快就能做出来的东西,他们要花更长的时间。一个皮质票夹,需要花费一位肢体残疾的手工艺人数天时间;一条民族韵味浓郁的串珠项链,需要一名自闭症患者反复试错……但他们做得特别精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用尽全力,才有更大可能被大家看见。”康养中心负责人话语间饱含着对学员们潜能与价值的深切认同。
“我是一名听障人士,在中心生活近3年了。这是我做的皮画,感谢中心,让我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一位听障人士用手语与党员志愿者们交流,即使看不懂手语,在场的志愿者们还是由衷地感受到了她溢于言表的满足与幸福。
变“输血”为“造血” 打造助残新路径
据康养中心负责人介绍,阳光家园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成立于2022年9月,隶属于内蒙古众益残疾人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方”服务理念,为16-59岁就业年龄段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教育培训及辅助性就业等服务,是康工养一体化的创新型助残产业集群。多年来,中心连续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内蒙古残疾人电商直播孵化基地”等称号,是全区唯一被列为“4A”等级的托养服务机构。
“这些年,咱们当地政府特别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我们紧跟政策需求,打造了‘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引入皮雕、蒙古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中心负责人补充道。这种模式既摆脱了传统助残“输血式”救助不长久的弊端,又走出了文旅融合“造血式”帮扶的新路径。
拓宽销售渠道 助力梦想远航
“我们的非遗手工艺品今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上惊艳亮相,融入现代设计后,特别受外地游客和年轻人青睐!”看着专注练习技艺的学员们,康养中心负责人满脸自豪。
为破解销路难题,康养中心探索出“线下实体+直播电商”双轨销售模式,合作企业线下收购,残疾人团队线上直播带货。谈及线下销售,康养中心负责人语气恳切:“咱们这线下渠道,盼着更多人来搭把手。我们特别欢迎大家来这儿看一看、瞧一瞧,要是觉得这些手工艺品不错,就多跟家人、朋友们宣传宣传,名气传开了,销路自然就宽了,这‘造血’的路子也能越走越活!”
“我代表中心感谢烟草公司志愿者们送来的空调!我们平时都安排学员在院里那顶蒙古包里直播,冬冷夏热,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哭闹。有了咱们捐赠的空调,直播环境好起来了,带货效果肯定会更好。”说到空调对直播环境的改善,康养中心负责人格外感激。
“这次我们给大家准备的是制作羊毛毡的手工实践课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制作过程……”在就业工坊的创意工作室,党员志愿者们与康养中心学员一同开展了手工艺品DIY体验活动。大家互帮互助、积极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指尖温度,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生活小确幸。
探访活动最后,呼和浩特市局(公司)的志愿者们将慰问金与生活物资一一送达,康养中心的学员们送上自制手工皂作为回馈。一来一往间,传递的是守望相助的融融暖意,激荡的是自强不息的向上力量,平日里安静的康养中心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以爱之名,我们共同探索指尖上的非遗密码,见证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璀璨交融,更见证了残障人士们用双手编织梦想、用坚持诠释生命的不屈。阳光家园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是一个汇聚爱心与希望的港湾,不仅为残障人士铺就了就业之路、搭建了成长之桥,更让非遗技艺在指尖绽放新的光彩,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了不竭动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这份“授人以渔”的坚守,将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点亮前行的光,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个梦想都能绽放。(陈家昕、李润叶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