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学子化身“文化探宝人”,让千年瑰宝焕新声

江苏大学学子化身“文化探宝人”,让千年瑰宝焕新声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3 16: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如何让博物馆的“国家宝藏”真正走进千家万户?7月17日至22日,江苏大学文学院“云海拾英”社会实践团队的七名成员,怀着文化热忱集结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博物馆并奔赴各自家乡的博物馆,深入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文化探宝”之旅。他们不仅潜心研究,更化身志愿讲解员,用青春之声激活千年文明的生命力。

图为队员在镇江博物馆参观文物。田芯 供图

集结启程:镇江探源,初识瑰宝

实践首站,团队齐聚江苏镇江博物馆,面对琳琅满目的青铜器、陶瓷、书画,成员们屏息凝神,聆听着专业讲解,系统梳理着馆藏文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这件西周青铜凤纹尊,其纹饰之精美,工艺之精湛,是西周江南地区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体现……”成员们认真记录,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讲解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青铜展厅内,成员祁彤反复演练西周凤纹尊的解说词:“纹饰中的雷纹象征天象,凤鸟则代表祥瑞。”只有吃透文物语言,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严格的岗前培训为返乡实践夯实根基。

图为队员学习后在镇江博物馆进行讲解。田芯 供图

星火燎原:分赴各地,深耕文脉

7月20日起,成员们带着“云海拾英”使命分赴家乡博物馆,实践重心转向“一城一策”的文化深耕。在南京博物院,成员们聚焦六朝风采,深入研究其在中国历史转折期的重要地位;在苏州博物馆,精巧绝伦的吴门书画和文人雅器成为关注焦点;在河南博物院,成员们则沉浸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厚重底蕴中。他们或协助馆方整理资料,或进行观众调研,或继续承担部分志愿讲解工作,将“博古传新”的理念播撒在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上。区别于传统志愿服务,团队更注重“可持续传承模式”探索。

实践的亮点在于成员们角色的转变,即从学习者到传播者。为确保传播精准性,成员们白天讲解后,晚上常常核对学术资料至深夜。当成员们佩戴上鲜亮的志愿讲解员绶带正式上岗时,他们自信从容地将专业知识和生动故事相结合。

图为队员在无锡当地博物馆为游客进行解说。钱亦莹 供图

感悟与回响:青年担当,薪火相传

六天的实践落幕,成员们满载而归。钱亦莹深有体会:“当看到游客因我的讲解而对一件文物产生浓厚兴趣,甚至自发去查阅更多资料时,那份成就感无可比拟。讲解不仅是传播知识,更可以点燃他人心中对文化的好奇之火。”徐瑞希则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承载的历史密码和先民智慧需要我们这代人去解读与传播。在博物馆里,每一次用心地讲述,都是对文化根脉的一次浇灌。”

此次“云海拾英”社会实践,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学子们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声音传递历史温度。他们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宝者和热情的传播者,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与古典的对话,能让尘封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更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坚实的青年力量。

(通讯员 余栩涵)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