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水知行,焕彩六安
有一群青年,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有一群青年,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在这个炽热的盛夏,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灵启皖韵”实践团队踏上安徽六安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怀着热烈而炙热的心,希望通过这一次实践行走和对话,在丈量大地之形的同时感受大地之魂,去探求传统的内涵、寻求传统与现代相遇的可能性。
政企研思碰撞 数字焕活文化根脉
8月4日,团队抵达六安后,便与市文旅局、农业局和非遗科展开深入交流。队员们针对如何深挖当地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等内容展开座谈,并反映了目前在宣传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实践队员们从自身专业出发提出了可以打造 “AI+文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制作互动视频,并同时配合主题式互动游戏的开展,抓住青年群体的关注点并使其更愿意接触传统文化。
下午,团队来到了皖西博物馆。泛黄的历史资料、珍贵的文物仿佛都在静静的述说这个地区所发生过的红色往事,队员们如同亲身经历了一般,将历史书本中的故事看得更清楚了,有同学认真观看展区后不禁感叹道:“当历史场景在眼前鲜活起来,才真正懂得创新传播的意义。”这些现场的经历也给实践队队员指明了之后的发展方向。
茶韵里的传承 非遗匠心照见新篇
8月5日,茶香引路,成员们随着茶香走访茗静非遗茶空间,在制茶大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亲手体验鲜叶筛选、揉捻烘焙等百年技艺。那满室飘香的打磨间,仿佛同学们的心也随着一同沉入专注的领域。
下午,成员们兵分两路,一队参观了徽六茶业现代的店铺,另一队则前往了徽六茶业体验馆和茶叶工厂。在徽六茶业的店铺中,小组成员感受到了传统茶艺的精粹和当下商业思维的创新交织所碰撞迸发出的独特韵味。在茶叶工厂中,小组成员们学习了六安瓜片的历史知识,观摩了六安瓜片的工业化制作流程。从非遗工坊里的匠心打造,到现代店铺和工厂中的随性洒脱,一系列行程像一根线将六安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勾勒出来,让全体成员们都直观地感受到了何谓“在传承中创新”。
红馆溯魂忆峥嵘 烽火记忆叩击初心
8月6日上午,成员们前往了大别山革命纪念馆。馆内,静默摆放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枪炮,还有那泛黄发脆的字纸函件,满含的是一颗颗在硝烟弥漫中的忠心。面对“六霍起义”还原历史场景展厅,队员们静静伫立;面对高耸的“28 年红旗不倒”浮雕墙,队员们抬头景仰……
午后,小组成员们来到了六安市文化馆。文化馆内,徐集花生糖模具、翁墩剪纸与庐剧体验课等等传统文化。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非遗内容,无不展现着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坚守。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执着在此相遇,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根脉延续的重量。
民歌嘹亮传薪火 红土之上悟担当
在8月7日的实践中,小组成员们来到了六安金寨县的红村社区中,拜访了大别山民歌传承人王凤琴。“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大家围坐倾听,从王老师优美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探寻传承的密码。王老师通过嘹亮的歌声和绘声绘色的描述,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六安当地民歌的特色以及传承面临的困难。
下午,小组成员们来到了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六安红军广场上空灵肃穆,“燎原星火”纪念塔庄严肃穆耸立在绿意盎然的松树和翠柏中。队员们仰望塔身,仿佛看到了红土地上鲜红的血液,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奋勇向前、坚持战斗的革命先烈。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才会将他们身上背负的沉甸甸的“赓续”二字流传下来。从民歌非遗的坚守到革命精神的传承,青年学子在红土大地上体悟担当,为 “焕彩六安” 写下青春注脚。
五日的六安之行,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对责任的体悟。从茶空间里非遗技艺的温度,到茶叶工厂机器的飞速运转,成员们看见了传统活化的可能;从大别山革命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文化馆里红色歌谣传承的微光,成员们读懂了根脉延续的重量;从大别山民歌的生动传唱,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耸立,成员们触摸到焕发新生的能量。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纸上得来终觉浅’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转变。”团队负责人石浩伸的话语道出大家的心声。正如同学们所说, 只 有把青春的热情和智慧注入历史文化传承的潮流中 , 把 青春的力量注入革命 文化的革新之浪中 , 才能让 六安承载的红色精神和古老韵味永续流传 , 让我们与奔腾的 时 代同频共 振 。(作者:解成洋)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