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志愿服务队的钱运娴同学走进含山博物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讲解员志愿活动。返乡的她在文物陈列厅的实践中,将课本里的历史知识与家乡的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探寻地方文脉从文献记载到活态传承的转化密码。
步入博物馆展厅,系统培训、模拟讲解、实地演练的规范化流程,使她真切感受到 “文化传播学” 在实践中的应用——课堂上的理论概念,在此转化为连接文物与观众的生动桥梁。展柜前,专业术语与通俗表达的灵活切换,生动诠释 “沟通艺术” 的精髓:学术保障严谨、表达贴近大众,这让 “文化传播” 的专业理念有了鲜活呈现。
“凌家滩玉器经 5300 年岁月沉淀、300 余件馆藏珍品”,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培训的钱运娴同学已经可以熟练地介绍起博物馆藏品的来历,让来此参观的孩子们将 “考古学通论” 与 “地方史研究” 串联起来。而 3D 数字建模还原遗址原貌、VR 技术重现古人生活场景等手段平衡保护与展示,青少年研学活动中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的结合,“文化惠民” 工程下博物馆资源与社区服务的联动…… 这些实践场景,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专业的价值,在于用学识激活沉睡的文物,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滋养。
此次志愿活动也让钱运娴同学深刻认识到:从文物讲解的深浅把控到传播技术的创新应用,从地方遗产的活化利用到文化认同的培育增强,每一步都印证 “知行合一” 的重要性。当更多青年力量投身家乡文博事业,像凌家滩文化这样的地域文明,必将在守护中焕新,从博物馆里的展品成长为承载乡愁记忆、驱动文旅融合的新动能——这既是新时代学子的担当,也是青春智慧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硕果,更是地方文博事业在守正创新中迈向繁荣的密码。(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讯员: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