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7日,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薪火筑梦·知行先锋”文化传承实践团循着保定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肌理,在留法勤工俭学起点与雄安未来城之间完成了一场文化传承的深度接力。
留法星火,百年初心启航地
团队首先踏访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在保定市金台驿街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的灰砖建筑静立如初,1917年的留法星火从未熄灭。泛黄史料与斑驳实物静静陈列,青年志士以勤工为舟、俭学为帆,飘洋过海求索救国真理的滚烫岁月,透过历史的缝隙,在触摸间重新涌动。VR设备让《寻路法兰西》沉浸剧带领大家重回热血年代—“从救国图存到民族复兴,跨越百年的答卷在此交接”
实践团赴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参观学习
水脉智城,古今治水活教材
转场至保定水利博物馆,仿佛穿行在一部立体的治水史诗里。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城市水网控制系统,同学们驻足在大清河主题雕像前,指尖拂过那些复刻的闸口纹路,仿佛能触到古人丈量水位的严谨;转身看向现代水利展区,古籍中的文字被拆解成精密的参数模型,“芦苇净水链”的生态构想与防洪算法的数据流并置,让古老的治水智慧在新时代的语境里焕发新生。光影流转间,保定的水脉故事从历史深处涌来,又向着未来的江河安澜缓缓铺展。
实践团成员体验手摇水车
芦苇新章,雄安坐标里的非遗突围
实践团走进雄安印象馆,巨大的数字沙盘正展示着未来之城蓝图。展厅内,学子们凝视着3D打印的“千年轮”装置,从泛黄书页里打捞古淀水乡的烟火记忆;“文化风貌”展区,大家看着雄安地理生态孕育的人文脉络,聆听古淀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回响。红色经典海报旁,《小兵张嘎》等光影故事,更让同学们读懂新城生长中始终涌动的家国情怀,在雄安的过去与未来间,写下青春的文化解码笔记。
实践团参观雄安印象展厅
踏入杨炳军芦苇画艺术馆工作室,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发生。满墙芦苇画有序陈列,以白洋淀风光、民俗百态为蓝本,借自然芦苇肌理,凭匠人的精巧构思,呈现独特艺术景观。工作室的老师以白洋淀风貌作品为引,开启技艺传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以芦苇秆为媒,经裁剪、拼贴等工序,将其细细雕琢——画中,灵动的小船似要破开涟漪,苍劲的苇丛若在风中轻摇,淀泊的野草正在演绎东方美学传奇。
实践团前往杨炳军芦苇画艺术馆工作室学习芦苇画制作
童心育苗,文化薪火播种行动
实践团转赴安新县明星幼儿园带着四大实践成果开启“文化种子计划”。他们行囊里装满的,是从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打捞的红色记忆,是在保定水利博物馆触摸的古今治水智慧,更是于杨炳军芦苇画艺术馆习得的非遗巧思——这些厚重的文化故事,都被悄悄酿成了孩子们能读懂的语言。践行幼儿义教,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春的温度,让文化的种子在课堂里扎根发芽。
实践团进入幼儿园进行知识传授
红色记忆的滚烫、水利智慧的深邃、城市新貌的蓬勃、非遗技艺的温润,每一步行走都是青年与城市的深情对话,每一次实践都是“知行合一”的生动淬炼。未来,这份穿越时空的感悟将化作不息的奋进之力,同学们必将以青春为舟,以传承为楫,在千年文脉与时代浪潮的交汇处,让沉睡的瑰宝在实践的沃土中破茧。(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柳雅倩、陈瑶、郝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