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齐风传薪火,青春接力续文脉

泱泱齐风传薪火,青春接力续文脉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2 15: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淄水之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稷门之下,百家智慧熠熠生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历史智慧、厚植文化自信,天津师范大学青“耕”山海团队于8月6日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开展 “泱泱齐风,我来传承”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博物馆研学、情景剧演绎、思辨辩论、成语故事分享、非遗体验等活动为载体,让千年齐文化在青春互动中焕发时代活力。

【寻根溯源·对话古今】

1、博物馆研学:文物中品齐韵

为深入探究齐文化精髓,实践团队走进齐文化博物馆,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西周青铜器上的斑驳纹路诉说着"春秋五霸之首"的辉煌,战国瓦当间依稀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盛况。团队成员们驻足,透过那些历经沧桑的陶俑、简牍,触摸到了齐国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文化脉搏。团队讲师鲁明莹的讲解让历史变得鲜活,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个金戈铁马、思想激荡的辉煌时代的大门。

足球博物馆中的展览,宛若一场跨越两千年的足球之旅,令人心潮澎湃。实践团成员与济南青少年足球队一同参观;当看到古代蹴鞠比赛复原场景时,仿佛听见了当年临淄城内的欢呼呐喊。"原来足球的根在这里",这不仅是惊叹,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觉醒。那些跃动的蹴鞠,承载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成员们纷纷感叹:足球的历史真悠久!”

2、拜访非遗传承人:指尖守护千年鞠

为深入了解并传承濒临失传的蹴鞠制作技艺,实践团成员特地拜访了手绣鞠非遗技艺传承人杜少霞。银针在指尖翻飞,彩线如游龙穿行——杜少霞的指尖在皮革上轻盈游走,银针牵引着五彩丝线,如同在时光长河中穿梭。于传承中创新,她将古法针脚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从“海岱齐风”,到寓意深远的“梦逸留苏”、“晴空排鹤”,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延续着齐文化的血脉。

非遗匠心,代代相传。如今,她正手把手教导年轻学子们,让传统针法与现代审美在蹴鞠上交相辉映,正如她所说:"老祖宗的智慧要守住,新时代的创新也要装进去。"“在这方寸之间的皮革上,一针一线编织的不仅是蹴鞠的形制,更是一个文化传承者的坚守与情怀。”团队成员崔梦鋆感慨道。

【青春赋能·文脉“活”现】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化典籍与智慧生动起来,走入社区,浸润童心?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了扎根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历史土壤的淄江社区。

在社区学堂,实践团成员带领小学生演绎"滥竽充数"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领悟"真才实学"的重要性。稷下学宫辩论,进行思想碰撞。齐文化故事会上,"一鸣惊人""田忌赛马"等典故以生动讲解配合道具展示,启发青少年思考谋略与智慧。活动还复原了起源于齐国的蹴鞠运动,孩子们在体验古代"足球"射门的同时,切身感受传统文化中"协作共赢"的精神内涵。

文化传承的薪火,在青春的热忱中愈发明亮。这脉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年手中焕发新生。此次实践活动将齐文化中的智慧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相结合,通过 “演、辩、听、玩、学” 多维互动,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团负责人樊杰表示:“传承文脉不在空谈,而在于亲身体验中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传递。此次实践,使我们真切认识到,青春实践正是活化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我们将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天津师范大学,青“耕”山海实践队,樊杰、崔梦鋆、戈一凡、曾怡鑫、鲁明莹、胡晰)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