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润乳业生产基地,检测车间内,罗晓红正俯身专注地盯着乳脂检测仪,指尖在记录板上快速标注数据。这是她扎根乳业的第28个年头,从农垦乳业(天润乳业前身)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领军人,她以“让大家喝上放心奶“的誓言,在天山脚下书写着坚守与创新的兵团故事,生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1995年,初出校园的罗晓红走进农垦乳业车间,消毒水味与机器轰鸣构成了她的工作背景。“那时设备简陋,牛奶检测全靠人工。“第一次独立值夜班,为保证巴氏杀菌温度稳定在72℃±2℃,她每隔15分钟就跑去车间查看,寒夜里的温度计读数,让她对“责任“有了直观认知。老工人们讲的兵团开荒故事也深深影响着她:“当年父辈扛着坎土曼在戈壁开荒,渴了喝雪水,累了睡地窝子,只为种出粮食。“这些故事在她心中种下了“扎根一方,守好一方“的种子。
图为罗晓红带领实践团队参观生产车间
2003年,企业设备升级,老式生产线无法满足低温奶保鲜需求。“温度差0。5℃,保质期就可能差三天。“罗晓红面对冷却罐指针陷入困境。为攻克难题,她把铺盖搬到车间休息室,连续一个多月守在生产线旁,每小时记录不同温度下的菌群变化。凌晨两三点的车间,只有她的记录笔沙沙作响。最终,她摸索出的“阶梯式降温法“让低温奶保质期延长至15天,填补了新疆低温乳制品保鲜技术空白。那本画满曲线的笔记本,纸页边缘的磨损,见证着她对“艰苦创业“的深刻践行。
此后,罗晓红的技术攻坚从未停止。她带领团队研发的“低温酸奶二次发酵工艺“,丰富了新疆酸奶的风味,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主导制定的《新疆特色乳制品生产规范》成为地方标准,为全疆乳业品质保驾护航;敏锐捕捉年轻消费需求,带领团队打造出“冰淇淋化了““被柚惑了“等爆款产品,助力天润乳业从区域品牌跃居全国知名乳企,年销售额突破十亿元。这些成就背后,是百余次配方调试的执着,是无数个在实验室与生产线间穿梭的日夜。
图为罗晓红带领实践团队参观生产车间
今年7月,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天润乳业。罗晓红笑着带大家走进生产车间,指尖划过智能化灌装线:“这条线能把鲜奶变成酸奶,稳定质地是我们花三年攻克的均质技术难题。“走到发酵罐前,她指着罐身微微跳动的压力表:“这里面的菌种配比曾卡了半年,现在成了行业标杆。“学生们望着运转的机器,被设备里藏着的严谨所打动。
图为罗晓红为实践团队介绍天润乳业产品
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每个座位上都放着印着“天山牧场“图案的爱克林酸奶。一位同学问:“罗老师,遇到技术难关时,有没有想过放弃?“罗晓红沉默几秒后坚定回答:“没有。从来没有。“她回忆起2014年解决设备剪切力过强导致酸奶中的稳定剂失效,出现乳清析出问题。生产线时,连续两个月几乎没合眼,有天凌晨记录数据时眼前发黑,扶着机器才没摔倒,那时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放弃“,而是老辈人挖渠的场景。后来研发“冰淇淋化了“,光菌种配比就试了百余次,废弃样品堆成小山。面对难关,她把刚拿到的“兵团科技进步奖“证书放在桌上,说:“这证书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像老兵团人那样,在难啃的骨头面前不松口的人。“
她拧开酸奶盖,舀起一勺:“你们尝到的醇厚,藏着这份‘不放弃‘。当年能让低温奶保质期从7天延到15天,能让新疆酸奶站上全国市场,靠的不是运气,是兵团人骨子里的拧劲——认定的事,跪着也要干完。“
图为罗晓红与实践团队开展座谈交流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酸奶袋上,一位同学在实践笔记上写道:“从技术空白到行业标杆,从区域小厂到全国知名,罗老师的成就里,藏着兵团人‘敢啃硬骨头‘的魂。“
无菌灌装车间的灯光下,罗晓红又站回检测台前,手里拿着刚下线的酸奶。包装袋上的天山图案,如同她28年乳业路踩出的脚印。“这片土地养了好牛,也养了我。“她的话语中,满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兵团精神的传承。那些专利证书,标准文件,销售数据,是她用坚守写就的答卷;那份“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正是兵团精神最醇厚的滋味。(通讯员:刘桂青 柏杨 肖竣杰 张红照 杨文宁 谭青燕 张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