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号召,增强“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法治意识,2025年暑期,江苏大学法学院法学2402团支部组建“与法同行”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为期两周的“法盾护民 青春亮剑”主题普法宣传与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深入镇江、常州两地社区,通过普法宣讲、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形式,精准调研市民反诈意识现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贡献青春智慧。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典型案例,针对老年人与青少年群体设计定制化宣传方案。在镇江市京口广场,团队发放225份问卷,调研显示:85。39%的受访者具备基础反诈警觉性,但新型诈骗手段防范仍是难点。数据暴露出四大问题——AI换脸、虚拟货币等新兴犯罪缺乏法律细则;宣传内容针对性不足;跨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社区反诈响应机制薄弱。
在镇江京口广场,队员们以案例解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向老年人普及“保健品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常见套路;在常州市紫云苑社区,紫云苑社区“阳光暑期”夏令营活动,在社区道德讲堂以“知心哥哥姐姐”的身份面向社区少儿群体进行宣讲,通过幽默故事和互动游戏,向少儿群体讲解“游戏充值陷阱”“虚假中奖链接”等校园高发骗局。“原来法律还能这么有趣!”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道。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开展阶段性研讨。与会成员结合调研数据与案例,深入分析当前反诈形势,一致认为:面对诈骗技术迭代加速、侵害对象扩散化等挑战,全民反诈需强化跨部门协同与技术赋能。经讨论,团队提出两项建议:一是推动建立跨部门反诈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数据资源,运用AI模型实时筛查异常交易行为;二是探索在社区部署智能反诈机器人,提供风险预警、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团队负责人钱泽涵总结强调:“法律须扎根社会治理实践,青年学子当以专业能力破解现实难题,以责任担当筑牢反诈防线。”
此次活动中,江苏大学法学院学子以实践检验理论,用脚步丈量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法治建设中的担当。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反诈领域新问题,为构建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