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活态传承与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实践路径,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尖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4日至10日奔赴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在七里刺绣基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政府访谈、实地考察、传承人对话、田野调查等多元形式,解码非遗刺绣产业如何为乡村女性插上“致富翅膀”,书写出民族地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政企联动搭平台,非遗传承辟新径
7月4日上午,团队首站与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座谈。政府代表详细介绍了七里刺绣基地的发展模式: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示范点,基地创新采用“政府搭台+基地运营+农户参与”机制,构建起“订单分发-居家刺绣-集中回收”的灵活就业体系。这种模式让当地妇女无需远离家庭,即可利用农闲时间实现增收。
团队成员与政府代表对话
据介绍,政府通过申报市级、区级项目为基地注入发展动力,目前正全力推动刺绣文化进校园,从幼儿园到大学逐步普及非遗知识,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我们不仅要让刺绣技艺活下去,更要让它火起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政府工作人员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一针一线绣生活,巾帼力量显担当
在七里刺绣基地,一幅幅精美的绣品诉说着乡村女性的智慧与创造力。“旭日东升”“海纳百川”等主题作品,既保留了刺绣的传统技法,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出非遗技艺的时代生命力。
绣品展示
数据显示,参与刺绣的妇女人均月增收500-1000元,真正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家”。在周边村落的问卷调研中,90%的受访妇女认为刺绣显著提升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85%表示通过参与基地活动增强了文化自信。“以前农闲时只能串门聊天,现在靠手艺赚钱,还能接待外地考察团,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一位绣娘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女性的心声,经济效益的提升实实在在改变着妇女的生活。
团队成员向绣娘发放问卷
传承创新两相宜,产业升级谋长远
7月5日,团队对七里刺绣的五位核心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主要传承人,凌漫丽不仅承担着订单沟通、技术指导的重任,更在技艺传承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我们都是跟着妈妈、姑姑学的,从小就看着针线在布上‘跳舞’。”她的话揭示了技艺传承的家庭代际传递特性。如今,在政府支持下,基地开展刺绣培训班,新建七里刺绣绣坊,计划培养更多本地绣娘,让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进行交流
调研中,团队也关注到基地发展面临的挑战:全年生产高峰集中在端午节前后,季节性订单波动明显;年轻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如何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非遗传承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政府与基地已着手筹划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拓展区外展销渠道,并计划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从政府搭台到绣娘参与,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升级,田东县七里刺绣基地的探索,为民族地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范本。绣娘们用针线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绣品,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这条非遗赋能的道路上,巾帼力量正绽放出愈发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广西师范大学 王语嫣 黄茹茵 潘红韵)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