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召唤下,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韵润疆,话起振兴”实践团的 13 名青年学子,于2025年7月15日至8月10日,跨越山海奔赴新疆四地七处基层。他们带着赤诚与热情,在边疆大地上开展推普和政策宣讲,让青春力量在为民服务中闪光。
一、推普润疆土,乡音架心桥
实践团针对基层群众普通话交流需求,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开展推普工作。每天在村委会或社区广场开设“普通话小课堂”,从日常问候、家庭称呼等基础用语教起,通过领读、跟读、情景对话等形式帮助群众练习。结合生活场景设计交流话题,比如 “赶集买东西”“看病就医”等,让大家在模拟交流中熟悉发音。组织红色歌曲传唱、小故事分享等活动,用群众感兴趣的形式带动普通话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参与学习的群众从最初的羞涩躲闪变得主动开口,日常交流中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沟通的人数明显增多,语言隔阂逐渐消融。
二、政策入民心,宣讲聚合力
实践团围绕群众关心的民族政策、乡村振兴举措等内容,用通俗语言开展宣讲。提前梳理政策要点,把书面条文转化为 “家常话”,用“种地有补贴”“孩子上学有保障”等身边事举例,让群众听得明白。宣讲时设置问答环节,耐心解答大家关于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疑问。在村委会墙面张贴政策要点海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方便群众随时看、随时学。通过一场场接地气的宣讲,群众对惠民政策的了解更深入了,遇到问题主动咨询政策的人多了,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更高了,政策暖流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三、青春担使命,初心映边疆
27天的实践里,学子们顶着烈日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留下忙碌的身影。从最初与群众交流时的生涩,到后来能熟练用简单方言辅助讲解;从群众起初的观望,到后来主动围拢倾听,这些变化见证着付出的价值。这场实践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基层需要青年力量,青春就该在为民服务中绽放。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交流中生根发芽。(杨长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