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规范化、有序化”的考验。今年以来,蜀山区稻香村街道坚持“科技赋能、联合共治”的方式,通过社区网格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下足“绣花功夫”,真正做到还道于民,既实现了居民的便捷出行,又实现了城市的品质提升。
科技赋能,绘制有序停放“规划图”
“我们与共享单车公司实现了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辖区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情况、车流量、单车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在街道地图上进行标记,科学合理设置电动自行车停靠点。”稻香村街道综合执法队负责人韩杨介绍道。截至目前,稻香村街道共设置60余个共享单车停靠点和80余个电车停靠点。其中,位于望江西路与肥西路交口、肥西路与黄山路交口以及太湖支路是街道三个重点电动车治理点。作为街道重要的商业楼宇,位于望江西路与肥西路交口的西湖国际广场一直是共享单车和电动车乱停放的“重灾区”。街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增加周边区域的停靠点数量和扩大停靠点范围,及时为该路段进行分流,使得电动车的停放更加合理有序。
联合共治,织密协同治理“责任网”
稻香村街道积极打破壁垒,以党组织为纽带,建立联合共治网络。街道按照三个治理点,建立环科大街区党组织,积极引入城管、交警、公安等执法部门党员,深入治理点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加强政、企、楼三方联合,积极向辖区楼宇商场开展“门前三包”责任制宣传工作,执法人员通过上门张贴责任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商户详细说明“门前三包”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并与物业公司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由物业公司落实责任制每天安排保安引导上班人员将非机动停放在指定区域。
“个别没有停放好的电动车,我们网格员或者城管队员会在每日巡查过程中自行整理,如果遇到早晚班高峰期,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到共享单车公司安排人员进行托运,同时通知楼宇物业公司按照‘门前三包’责任要求对私人电动车进行整理。”望江西路社区第六网格的网格长杨丛林说道。
从“乱象丛生”到“井然有序”,稻香村街道电动自行车治理实践表明,城市管理需要刚柔并济、疏堵结合的智慧。下一步,稻香村街道将继续把握治理温度,以“创新思维”提升治理精度,让电动自行车不仅成为绿色出行的首选,更化作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流动风景线。(孙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