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溯泾水寻根脉 青春聚力焕新颜——“笔溯泾水,墨韵新篇”实践团解码宣笔传承

笔溯泾水寻根脉 青春聚力焕新颜——“笔溯泾水,墨韵新篇”实践团解码宣笔传承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1 15: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语:笔溯千年文脉,探寻非遗新生。为贯彻落实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2025年8月5日至6日,青岛理工大学“笔溯泾水,墨韵新篇”实践团赴泾县黄村镇,探访国家级非遗宣笔传承脉络。通过与政府座谈、考察制笔工坊、走访村民,青年学子体悟非遗守正创新之道,明确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

擘画传承蓝图,激活产业动能。实践团与黄村镇政府座谈,聚焦宣笔产业高质量发展,探寻宣笔产业转型的政策密码。黄村镇团支部书记倪连杰指出:“以政策筑牢根基,以平台推动技艺与时代接轨,让宣笔既传文脉,又融青年生活。”通过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赵晗宇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必须坚持政策护航与时代赋能相结合,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方能让传统技艺在创新沃土中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恒守匠心底色,点亮创新之光。在三兔宣笔制笔厂,实践团成员现场观摩伍严森厂长精湛技艺——指尖缠着护胶带,在近百道工序中反复打磨,选毫、水盆、修笔等每一步操作都严守“尖圆齐健”的古法标准。“守得住根脉,才能开得出新花。”伍严森手持一支融合竹刻工艺的文创宣笔介绍道。这种“守正”与“求新”的辩证统一,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既蕴含于匠人世代相传的坚守之中,也彰显于与时代审美同频共振的创新探索里,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方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持久生机。

凝聚社会合力,厚植传承土壤。实践团带问卷深入村落,与村民细致访谈,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调研。调研结果表示村民认同宣笔价值但需深化认知,青年则迫切期待工艺体验,凸显互动传播与体验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大家意识到,非遗传承应融入生活,通过体验载体与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读懂宣笔的文化密码。

此次黄村之行,宣笔的纤细毫尖牵动着实践团成员的心弦,既让大家见证了匠人指尖老茧所承载的坚守与执着,更感受到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强大韧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价值,让千年笔墨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持久光彩。(青岛理工大学,李欣雨、袁一铭、唐汝倩)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