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眼镜中,泰顺编梁木拱桥的榫卯结构精准咬合;智能糖画机前,传统纹样焕发潮流气息;直播镜头下,刻纸刀法引来连连喝彩。 这个夏天,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智韵匠心传承队”走进温州鹿城、瓯海的多个社区,用科技搭桥、文化筑基,打造沉浸式非遗传播场景,在基层一线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播撒青春传承的火种。
破解“知而未爱,爱而不为”的传承断链
深入乡村调研时,团队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的深层困境:村民与青少年对本土瑰宝多是“知其名而难近其神”,“觉其美却无从参与”。泰顺编梁木拱桥“无钉无铆”的力学奇迹藏于深山,细纹刻纸“方寸千刻”的极致刀工困于指尖,这些凝结着先民智慧的“高门槛”非遗,因技艺艰深、展示形式单一,渐渐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产生了认知鸿沟。如何让非遗从“文化符号”变为“情感纽带”,从“被动知晓”走向“主动参与”,培育乡村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这成为团队用青春智慧作答的核心命题。
沉浸体验: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转”
在温州上陡门、十里亭、叶汇、瞿河、幸福等社区,团队打造非遗互动体验活动,让传统技艺从展板中“走下来”:VR设备带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泰顺编梁木拱桥的建造全过程,感受“无钉无铆”的结构之美;AI系统生成蓝夹缬、刻纸等传统纹样,孩子们将其应用于糖画、剪纸、漆扇等创作环节,实现“设计+制作”一体体验;“迷你廊桥拼搭”区,孩子们动手组装榫卯模型,现场连呼“太神奇了!”
本轮沉浸活动累计吸引超500人次参与,让非遗从展板和课本中“走下来”,以更亲切、更新潮的形式进入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种子。
云端拓展:直播带教,打破时空限制
为扩大传播半径,团队同步推出“非遗直播课”公益课堂,由学生主讲智能糖画、剪纸刻纸、漆扇制作、编梁桥建造等传统工艺,结合AI创作展示非遗图样生成过程。通过实时演示与观众互动,直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千人,线上传播覆盖更广人群,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新表达。
队员赵伶表示:“屏幕那头的点赞和提问提醒我们,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值得被一代代重新讲述的现在进行时。”
青年在场,非遗可续
从VR中的桥梁结构,到糖画笔下的纹样重生;从直播中的传统技艺,到手工体验的亲身参与,本次“智承匠心”公益实践不仅让非遗“可见、可感、可创”,也在城乡之间架起了青年与乡土、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之桥。
在新时代的非遗活化道路上,这群青年用行动回应“传承”的使命——不是单一的复制,而是深度理解与再创造;不是脱离现实的展示,而是根植社区的扎实陪伴。让技艺传下去,让文化留得住,他们的脚步,正走在非遗焕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