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骨文的刻痕遇见苗岭的晨曦,当气象科普的声波回荡在喀斯特山谷,一群青年用21天的坚守,在黔中大地写下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2025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青协“同心黔行”支教队深入贵州清镇市暗流镇,以教育为笔、墙绘为色、调研为镜,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青春。这支由11名学生组成的队伍,依托学科优势与地方特色,通过支教授课、乡村墙绘、田野调研三维联动,累计开展各类课程100+小时,完成乡村墙绘8幅,用时间书写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为乡村儿童点亮美育之光,为黔地村落注入文化活力。
(“同心黔行”小队成员文化宫前合影|金晟宇摄)
深耕教育,以多维课程点亮乡村童心。面对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团队以“学科+美育+安全”三维课程体系,回应当地儿童对教育的渴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视野的开拓。”队员在备课笔记中写道。课程中,张老师用手电筒零件讲解能量转换原理,气象科普课让小朋友直言“最爱”。课堂外,孩子们常把自家的蜂糖李、小猫分享给老师,更有小铁巴兄妹顶着烈日送来亲手做的洋芋粑,用纯真心意连接起师生情谊。
当被问及未来,起初迷茫的孩子会逐渐坚定:“不管做什么,我都一定会走出去。”队员们深知,21天的课程或许无法带来飞跃,但却能播下种子,“花一朵一朵开,终有一天会成片”。100余小时的授课,不仅填补了乡村教育的部分空白,更让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非遗文化课程|金晟宇摄)
艺术赋能,墙面为纸,绘就振兴画卷。“乡村不缺风景,缺的是被看见的窗口。”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团队深入学习“两清两改两治理”,累计在韩家坝村、沙田村完成8幅主题墙绘,不仅有特色产业图景,更藏着政策落实下带来的新变化。韩家坝的叔叔们扛来梯子递过草帽,沙田村驻村书记默默站在身后打伞遮阳,孩子们争相涂抹底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群山的小镇里,我们用画笔留下靓丽的色彩,而离开时,心脏也涂满了彩色。”队员们在日志里写道。斑驳老墙蜕变为文化画布的过程,悄然唤醒了村民对家园的热爱——就像暗流镇的名字,那些被看见的美,正成为滋养乡土的暗流。
(小队成员在韩家坝村进行墙绘|金晟宇摄)
扎根土地,在实践中读懂乡村脉搏。“只有脚踩泥土,才能读懂乡村振兴的真实需求。”队员在日志中反思。团队走进沙田村西瓜地,支书抱着瓜说:“晒不够太阳的瓜不甜,人也是。”这句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团队成员在政府人员带领下,聆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烽火岁月,其颤抖着佩戴勋章敬礼的热烈画面,让队员泪目。并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以及生活情况。团队成员切实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升级与环境焕新,更是精神传承的接力、情感缺口的填补。唯有真正走进乡村肌理,聆听土地的声音,才能找到振兴之路的关键密码。
(沙田村部分人员合影|金晟宇摄)
在沙田村时,小朋友轻声说想考浙江大学,原因是“爸爸妈妈在浙江工作”,这个藏着对家人牵挂的梦想,让队员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发展,更是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好好生活”。队员也在日志里写下对乡村的新认知:“这里有水泥路与车来人往,有传统与便利的交融。”老乡的方言介绍、孩子们递来的瓜果,都成了理解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全体成员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故事|金晟宇摄)
“同心黔行”支教队从“被照顾”到“担当者”,从“支教者”到“学习者”,用实践揭示了新时代支教活动的深层价值。“不是我们带来了光,是这片土地教会我们脚踏实地的力量。”正如王闵羽所说,当支教的喧嚣归于平静,那些墙上的色彩、孩子们眼里的光、村民的笑脸,仍在默默生长。21天的双向滋养证明: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青春的笔触永远鲜活。
(通讯员:周一卓,摄影:金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