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18日,在辅导员唐运通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吉林农村开展实地调研,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东北黑土地上接受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领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产业融合 振兴乡村
7月18日上午,在吉林壹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调研中,实践团队与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曹曦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位金融专业出身的"海归新农人"以其创新的商业理念,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全新视角。他特别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当拓宽视野,认识到现代农业已不再是简单的耕作,而是融合了金融科技、智能管理等现代化手段的新型产业形态。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金融支持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农业+文旅"融合发展等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走进企业的标准化种植基地,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与广袤的黑土地相得益彰。这种既扎根传统又拥抱创新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技赋能 智慧粮仓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实地探访这家以科技守护黑土地的现代农业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牛树域的陪同下,师生们系统考察了优质水稻从育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在数字化监控大厅,团队成员见证了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对万亩良田的精准管控;产品展厅内,工作人员专业讲解了有机大米与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差异;智能化生产线上,精加工工艺让每一粒大米都焕发新生。企业创新推出的"一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能够全程追踪稻米的生命轨迹,这种品质管控模式不仅增强了市场信任度,更擦亮了"吉林大米"的品牌成色。
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正是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让"黑土粮仓"根基更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精神。
党建引领 乡村新貌
实践团队的第三站是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大荒地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它的美丽蜕变深刻诠释着"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的深刻内涵。整齐的村舍、宽阔的道路展现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温馨的养老院诉说着民生福祉的提升。
大荒地村副书记王晶回顾了全村的发展历程。2010年,大荒地村与东福集团实行村企共建,成立了村级党委。从2011年起在全村试行新型农村土地流转。并在2016年成功转型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制。现在的大荒地村,实现了一二三产完美融合、新四化建设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在村企共建的创新模式下,全体村民正共享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描绘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让调研团队深刻见证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在广袤黑土地上绽放出的实践伟力,谱写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匠心传承 沃土情深
团队成员还访问了全国劳动模范乔明儒,乔明儒老师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在他家中,数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着黑土地上的春华秋实;在质朴的言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代农民为了粮食而奉献一生的执着精神;在田间地头上,他培育的各种农作物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这种扎根黑土、躬耕农业的赤子情怀,让实践团队深刻体悟到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队员们深受触动,立志要将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专业领域勇攀高峰,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
青春向党 振兴有我
同学们在吉林这片金色沃土上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从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到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作为吉大学子,我们要找寻自己的赛道与方向,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以"自找苦吃"的担当精神扎根基层沃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淬炼青春本色。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做新时代的"三农"事业开拓者,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壮阔实践中谱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华彩乐章,让青春梦想在广袤田野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