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31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抗战精神寻访团深入福州10个区(县)37处抗战史迹,以“艺术赋能伟大抗战精神赓续”为主题,12名跨学科队员通过实地探访、多元创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用艺术创意活化历史记忆,为闽都抗战精神传承注入鲜活力量。
足迹丈量烽火路,深耕红土溯初心
实践前期,团队分组查阅《福州地方志》等21部文献,梳理出43处福州抗战史迹并建立电子档案库。经逐一核查,部分史迹因重新修缮暂停开放或地处偏远难以抵达,最终筛选出37处保存完好、史料丰富且交通可行的点位开展实地调研,确保了实践的可行性与真实性。
20天的实地调研中,队员们的足迹遍布福州十区(县)的红色地标。在晋安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队员们缅怀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在长乐区琅尾港抗战公园,队员们听当地老人讲述闽中游击队的智勇传奇;在闽侯县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下,队员们抚摸塔身镌刻着的272名烈士的英名,肃立默哀;在罗源县百丈指挥部旧址,队员们重走红军环山步道,脚下的碎石与摇晃的铁索桥,复刻着先遣队北上抗日的艰险。
图 1 团队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合照
从长乐区南阳村村民口中福州两次沦陷时的黑暗记忆,到闽侯县康佰隆抗战文化博物馆创办者张宜荣先生说,“希望广泛宣传中国的抗战历史,特别是福建地区的抗战史实”,再到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10岁的讲解员用略带稚嫩的口音讲述一个个熟记于心的革命故事。团队将这些故事,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收录进喜马拉雅有声书《福州抗战口述史》,让沉睡的历史在实地触摸中有了呼吸的温度。
图 2团队在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的合照
图 3 团队在补山精舍的合照
艺术活化基因库,创意架桥传薪火
结合数十场访谈和收集的500余份问卷,团队深知,红色基因的传承,既要深挖历史的根,更要搭建传播的桥。基于此,队员们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多维艺术传播体系,让历史“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
永泰县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的暑期美育课堂上,队员们将革命故事编进原创舞蹈《一朵红的花》,带领孩子们演绎话剧《珍贵的教科书》,与孩子们共同用彩纸剪贴“抗战英雄像”,用黏土捏制的“战壕”,这些童真的创作,成了最动人的红色答卷。
图 4 舞蹈《一朵红的花》展演
线上的声影传播与线下的实践调研紧密结合,与喜马拉雅平台合作的有声书《福州抗战口述史》持续连载,同时,团队拍摄的双语短视频在三坊七巷现场取景。“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闽都烽火故事”,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队员杨斌琪在实践心得中写道。
图 5 队员正在录制双语视频
团队还以青春视角打造红色IP“榕小军”——Q版形象的新四军战士,帽檐下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以此为核心,帆布包、徽章、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衍生,以及16组微信表情包的动态设计,不仅获得福建省金指南文创幼儿园的采纳证明,更在年轻群体中悄然传递。实践尾声,队员们精心策划并完成了《闽都烽骨:红色福州5日游》旅游路线设计,同步制作旅游宣传手册、PPT,以及2万字的攻略笔记,让红色文旅资源焕发新活力。
图 6 “榕小军”人物IP形象设计图
校地携手筑同心,共育时代红苗壮
本次实践以“实地调研-艺术转化-教育传播”为行动纲领,深耕“校地携手”模式。让红色的种子在接力中破土而出。
7月15日至18日,团队跟随福建省义工支教团前往永泰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开展“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暑期美育活动。课上,每一个翩翩起舞的孩子都犹如一朵经烽火淬炼依然倔强绽放的小红花。话剧《珍贵的教科书》教学中,孩子们纷纷化身为小战士,在敌机轰炸时护书的剧情里,用真挚的表演重现战火中对知识的渴求。
图 7 “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暑期美育活动
7月26日,在福州市仓山区图书馆的五楼阅览室里,“‘童’心向党”主题宣讲活动如期开展。队员蔡卓霖聚焦“福州抗战英雄人物”,结合团队走访收集、精心整理的史料,为孩子们讲述了王助、陈亨源等闽都儿女在抗战时期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队员张夢涵则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串联起国家发展的壮丽图景,生动解读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互动环节,孩子们从“以前战士们吃野菜打仗”说到“现在我们有智能技术守护家园”,童声里的赤诚让队员们动容。
图 8 “童”心向党主题宣讲活动
从历史的旁观者到精神的传承者,12名青年用脚步与创意证明,青春的答案,既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更在脚下的红土大地,而伟大的抗战精神,终将在一代代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未来,他们也将继续深耕闽都红色文化,让艺术赋能传承,让青春接力奋斗,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这份沉甸甸的实践答卷,终将化作奔涌于队员们血脉之中的赤诚初心,向着扎根大地的坚实步履,朝着赓续血脉的如磐信念,回应建设家园的时代召唤:闽都烽骨,艺术引航。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都烽骨·艺术引航”抗战精神寻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