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大别山苍翠如海,金寨县在烈日下更显赤城。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红星照耀金寨 —— 红星引领振兴路,青春调研践真知”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 7 月 7 日奔赴金寨县,开展为期六天的“三下乡”综合实践活动。正值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团队秉持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校训,探寻金寨红色文化传承与人民生活变迁。
一、感受红军精神,与信仰撞个满怀
7日,团队参观金寨县红军广场及烈士纪念馆和红军博物馆。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纪念堂内画像与浮雕,激荡着队员们的责任感。博物馆中,展品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坚韧,黄先彬烈士写给幼子的“无字家书”、洪学智将军缝在棉衣里的七枚弹片,让“牺牲”不再是课本里的印刷体,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黄先彬烈士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由团队摄影组拍摄
二、光影之中,聆听红色心跳
8日,团队走访鄂豫皖红 25 军指挥部旧址,回顾红军在皖西的发展历程。旧址的木楼梯作响,似乎在传递“跟紧我”的呼喊。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中,描绘历史的胶片不断转动,似乎在将百余年前的一幕与当代青年的瞳孔连成一条光带。成员们借此机会,了解了历史及红色电影产业发展,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如何借电影走进千家万户的魅力。
红色电影展览馆前雕像 由团队摄影组拍摄
三、向沙地要绿,向光要答案
9日,成员们参观金寨县小南京村的光伏产业和灵芝栽培产业园。曾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的小南京村,利用沙地建光伏发电区,依托光伏发展生态种植,产业园光伏板像一片人工湖,把阳光“蓄”进电网,又把余荫“洒”向灵芝,为灵芝营造生长环境,每日创造可观收入。团队还在当地开展问卷采访,收集居民对红色文化及产业发展的看法。
小南京村的光伏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由团队摄影组拍摄
四、老兵的回忆,水库的浪花
10日,团队采访了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老兵稳重阐述,使队员知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那段岁月有多么艰辛。抗美援朝时的浴血奋战,洪灾来临时的群众转移,不禁令人心生敬仰。午后,梅山水库浪花击岸,诉说着几十年来的水利支持,并彰显“人定胜天,人民万岁”的思想,震撼着队员们。
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 由团队摄影组拍摄
五、大湾村的笑
次日,团队前往脱贫代表地——大湾村。在大湾村书记带领下,参观茶叶、旅游和灵芝种植产业。大湾村脱贫成效显著,村民生活日益美好: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新房,茶叶经济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大湾村作为旅游目的地。
成员们还拜访了陈老,傍晚,队员们走访村民,切实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陈泽申家 由团队摄影组拍摄
六天的金寨之行,是一次难忘的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在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在红色旧址与展览馆追溯历史,感受文化魅力;在产业园区与乡村调研参观,见证乡村振兴成果。这不仅是对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校训的践行,更是一场青春与红色土地的深度对话。成员们触摸到了革命先辈的精神脉搏,也看到了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传承,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此次实践让成员们明白,青年学子应将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在传承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让红色火炬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永放光芒!(周渝明 、李墨白、 魏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