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韵知承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韵知承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06 16: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韵知承”——苏南“非遗”智力成果保护与边界实证调查队踏上了一场特殊的非遗寻访之旅。这支由法学专业学生为主组成的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实践热忱,深入苏州、镇江等地的非遗传承现场,探寻法律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之道。

苏州祥韵牙雕艺术馆里,半人高的镂空牙雕摆件与指尖大小的牙雕首饰相映成趣。二楼则陈列着象牙禁售令颁布前的合法制品,泛黄的证书与温润的象牙相对,默默诉说着牙雕曾走过的路。

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团队挖掘出了丁老师在传承非遗技艺中的法律困惑。针对她的疑问,队员们及时递上事先准备的材料,融合精心编排的法律小故事,仔细地答疑解惑。欢声笑语中,队员们带着亲手雕刻的骨牌与丁老师告别。

图为队员送上事先准备的材料

镇江太平泥叫叫传承点的周师傅,用一捧陶土抛出了更鲜活的命题。工作室里,民国时期的老泥哨与带着卡通纹样的新作品并排陈列,窑炉余温未散。当传统纹样撞上现代设计,当个人改良嫁接于社群技艺,知识产权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起来。队员们捏制着泥叫叫,热火朝天地与周师傅讨论着传统与创新的界定。

图为队员与周师傅进行访谈

镇江华山村,老银杏的影子正斜斜铺在青石板上。解爷爷爷就翻开那叠皱巴巴的纸:“瞧,《镇江市非遗传承人条例》——现在修戏台再也不用吵到脸红,村委会、年轻人、传承人围着这页纸就能把事说拢。”当年他救下的半棵树,如今捧回了第一笔政府补助,也捧回了一整套“坐下来商量”的新办法。通过进一步访谈,队员深切体会到当法律与乡土的心跳同频,条文就不再是纸面的符号,而成了续接历史与未来的温暖血脉;当青春与古老对话,每一次俯身倾听,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拥抱。

图为老人向队员展示自己保存的材料

经过几天紧张而充实的实践,法韵知承队的活动圆满落幕。队员们整理着收集到的多项要点,内心充满了继续奋斗的热情。象牙雕刻的镂纹里、泥叫叫的窑火中、古村落的青石板上,每一处都留下了王健法学院学子的初心与汗水。

此次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非遗保护不是法律套用到非遗的单向过程,而是像揉泥般慢慢相融。未来,团队将立足调研结果,持续挖掘非遗的活化利用,用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力量守护文化根脉。

图为团队在华山村银杏树下的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