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办公楼的灯光渐次熄灭。48岁的曲哥锁好办公室门,背包里那副磨得发亮的快板轻轻碰撞,发出“嗒嗒嗒”的清脆声响。白日里,他是伏案处理文件的普通职工;夜幕下,他变身活跃在城乡舞台的曲艺传人——这是属于曲哥的“第二人生”,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文化长征”。
一、从“业余”到“专业”的三十年起点
“我自幼就喜欢这个东西。”谈及与快板的结缘,曲哥的语气里带着孩童般的纯粹。曲哥的曲艺情结,早在军营岁月就已萌芽。作为连队文艺骨干,他总能在训练间隙编出几句应景快板,让战友们在欢笑中忘却疲惫。但那时的表演,更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专业指导,全靠收音机里的唱段揣摩节奏,对着镜子反复修正手势,连梦里都在默记唱词。“总觉得差层窗户纸,捅不破。”他这样形容那段摸索时光。
转机出现在一次文艺汇演的后台。当曲艺家协会的指导老师来访时,曲哥攥着皱巴巴的手稿上前请教,正是这次“毛遂自荐”,让他结识了内蒙古自治区快板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崔永生老师。“这小子有灵气,是块好料。”崔老师的认可,让他毅然拜师。
“以前是野路子,跟着师父才明白什么是‘功夫在诗外’。”此后的“八小时外”,成了他的“修行时间”——下班后直奔排练室,周末泡在师父家抄写唱本,连炒菜时都对着墙上贴的唱词练嘴劲。这份坚持,在他三十岁那年结出了第一个果实——2005年,他完成舞台首秀《油灯碗》。“脑子里一片空白。”尽管紧张得手心冒汗,竹板响起的瞬间,他突然明白,热爱从来不是瞬间的火花,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曲哥”首次受邀表演快板曲目)
二、从“自娱”到“传情”的文化传播者
“打竹板,走上台,心情高兴唱起来,美好生活放光彩,咱们百姓心里乐开怀……”。现在,曲哥的竹板已成为连接“八小时内”岗位职责与“八小时外”文化使命的纽带。“快板不是老古董,得会说新时代的话。”他这样说道。在对接帮扶零售户的田埂上,他把“乡村振兴”唱成“果园苹果红似火,大棚蔬菜绿如绸”;在单位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他用“红蓝绿灰分好类,小区环境亮堂堂”的顺口溜普及垃圾分类;在支部组织的养老院慰问中,他用“免费礼品要小心,天上不会掉馅饼”宣传防诈骗知识,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带着烟草人温度的创作,让政策声音通过竹板声“飞入寻常百姓家”。
(“曲哥”到田间地头送上精彩节目)
“只有双脚沾满泥土,竹板才能打出泥土的芬芳。”曲哥的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快板不是简单的给文字加上韵脚,而是深入生活后的艺术提炼。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政策宣讲和文化传播有了温度。如今,他的作品里既有《劫刑车》这样的传统曲目,也有《美丽乌海我的家》这类生活题材,在“说学逗唱”中完成了从“唱段子”到“传心声”的蜕变,让“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基层舞台上愈发鲜亮。
三、从“独乐”到“众乐”的曲艺传承人
这两年,“曲哥”的快板又多了个新用途。周六清晨,在社区的“益启课堂”里,他正教几位社区居民练习“数来宝”的基本节奏,七十岁的李阿姨学得认真,竹板却总打错拍,他便握着老人的手一遍遍示范:“手腕要松,像摇扇子那样。”每年几十场的公益演出,让他的足迹遍布城乡角落——进学校,用《百段成语典故》播撒文化种子;进军营,与战士们共谱《军营赞歌》;进矿厂,把安全生产唱成朗朗上口的段子;进社区,在“曲艺周末乐”里为居民送去欢笑。
三十年间,他的名字刻进了许多人的记忆,他的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曲艺大赛上,他参演的节目摘得一等奖;海勃湾区广场文化节上,他获得“最佳表现奖”;市文明办举办的“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他的表演获得一致好评;居民社区里,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志愿者”……面对荣誉,曲哥始终保持谦逊:“我就是个普通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曲哥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平凡岗位可以孕育不凡追求,业余时间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在他的影响下,单位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培养业余爱好,有人学书法,有人练舞蹈,有人打太极,“八小时外”的文化生活蔚然成风。
(“曲哥”为年轻员工讲解快板技巧)
竹板声声,不仅是艺术的旋律,更是时代的足音。曲哥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在这位普通职工的“八小时外”,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坚守者的初心,更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密码——把个人爱好融入时代需求,让艺术之花扎根生活土壤,用执着坚守书写平凡人生的不凡篇章。( 徐晨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