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戏曲寻求突围与重生的语境下,粤剧《最是女儿香》的成功上演,已然超越了一部戏剧本身的价值,它还成为观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范性样本。
7月16日、17日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后,又于7月30日、31日在东莞玉兰大剧院演出,众多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一致给予高度好评,集中体现在:整体构思“有想法、有看点”、创作表达“有创新、有亮点”、观赏效果“让人坐得住”、受众方面“获得年轻观众欢迎”,这些正向评价勾勒出本剧突破性价值的关键维度。
粤剧《最是女儿香》以东莞莞香与粤剧两项国家级非遗的艺术融合为起点,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叙事、美学演绎与时代对话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传统题材的深度挖 掘与剧场 再现
《最是女儿香》的宏大抱负,在于它试图以“一缕香魂”为引线,穿透厚重的历史帷幕。导演张曼君直言其创作初衷是书写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简史”,而非浮于表面的爱情传奇。
该剧以“六世追寻”作为结构骨架,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精心嵌入先秦采香、汉代戍边、盛唐乐舞、宋代文脉……漫长历史长河之中。这种情节设计并非简单的背景置换,而是以戏剧性手法对中华文脉的代表性章节进行了一次系统性串联。 正如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所言,该剧“将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与文化发展相勾连,展现了从古至今爱情内涵的升华”。
莞儿从采香少女到民国志士的蜕变,其情感内核经历了从私密情愫到家国大义的淬炼与升华。在剧中,“莞香”的意象被赋予多重意义:它既是物质性的香料商品、浪漫的爱情信物,更是精神性的文化象征与不灭的民族精魂。其“愈伤愈香”的特质,巧妙隐喻了中华文明在磨难中愈发坚韧、在传承中不断新生的内在生命力,亦是对东莞“敢为人先”城市品格和精神的深度诠释。
尤为重要的是,该剧对莞香这一莞邑文化进行了戏剧化的激活和演绎,完成了从区域符号到普遍价值的转化。通过舞台上翻阅画册般的“香文化史诗”,观众得以感知来自东莞的文化基底。这不仅是非遗项目的展示,更是通过舞台艺术,将沉睡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集体情感,尤其使年轻一代也在观剧过程中,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刷新了青年一代对粤剧的固有印象。
粤剧 程式的当代 表达与创新探索
《最是女儿香》的艺术突围,集中体现于其对戏曲传统美学的大胆拓展与成功缝合。而观众普遍反映的“形式创新有亮点”与“让人坐得住”的剧场效果,其深层支撑正是这种破壁与融合的美学实践。
叙事层面,它彻底摒弃了传统戏曲“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经典结构,采用了高度凝练的“网状碎片化”叙事。六段时空独立成篇,却又被“香缘”这一核心意象与情感逻辑紧密咬合,形成文旅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所赞的“形散神不散”的独特美感。这种结构创新,既是对现代观众(尤其是网生代)碎片化接受习惯的回应,也是以戏曲方式对“史诗剧场”理念的本土化实验。
舞台呈现上,该剧构建了一套融合传统神韵与现代质感的视觉—听觉系统。极简主义风格的舞台,依靠动态投影、可移动软屏与精准的灯光切割,在空灵中营造出跨越千年的历史烟云与心理空间。
音乐设计尤为精妙,主题旋律贯穿始终,而汉朝号角的苍凉、盛唐琵琶的华彩、宋代古琴的清雅,则成为标识时代、唤醒文化记忆的声音密码。这种通感设计,极大拓展了戏曲音乐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表演艺术的突破,则集中体现在领衔主演曾小敏身上。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她一人分饰六角,精准把握了粤剧“圆、柔、稳”的形神法则,同时大胆融入现代舞蹈的肢体语言与戏剧表演的心理建构。从采香女的娇憨天真,到革命者的坚毅决绝,其表演层次分明,情感充沛,成功实现了吕育忠所言的“传统戏曲程式美学与现代戏剧情感张力”的创新融合。
令观众意外的是,粤剧中竟然可以引入Rap和街舞,剧中人还可以和现场乐队与观众即兴互动。此外,剧院入场大厅里弥漫着真实莞香的气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都是对戏曲观演关系的大胆革新,构建了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所倡导的“打破第四堵墙”的沉浸式与间离效果并存的独特审美体验。
青春语态 的有益尝试与积极影响
《最是女儿香》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疑是其对年轻群体的强大吸引力。这种粤剧“正青春”现象,绝非偶然迎合,而是建立在对Z世代文化心理与审美需求的洞察之上,并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
该剧以“爱情永恒”这一人类共通母题作为叙事动力,极易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更深层的共鸣点,则在于剧中人物(尤其是莞儿)对“个体价值与时代使命”的追寻与抉择。从儿女情长走向民族大义,激发当代青年对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思考,形成了“个体价值与时代使命”的共鸣。
这些创新,正是在曾小敏院长带领下广东粤剧院践行的粤剧“正青春”理念——观众年轻化、演员青春化、审美当代化的生动体现。
《最是女儿香》如一座艺术桥梁,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接触、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它并非简单地将传统符号“推给”年轻人,而是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激活了岭南文化基因中固有的、能与当代青年精神世界对话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愈挫愈勇的生命韧性、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等。
当年轻观众沉浸在剧场内的感动之时,他们还能将这份对故事的留恋之情延伸至剧场之外,通过莞香体验、购买国潮玩偶等文创产品、踏上东莞“千年香脉”非遗文旅线路,形成“看得见、闻得到、带得走、可参与”的立体式文化消费体验。这种“莞香+粤剧”从艺术欣赏到文化认同再到实践参与的完整文旅链条,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示范性的参考模式。
香 韵 新传的 成功经验与 范式意义
当观众对《最是女儿香》的故事内核、艺术表达和社会影响有了全面了解之后,就能理解本剧主创团队的用心与期待:植根文脉的“有想法”、破界创新的“有亮点”、观赏体验的“坐得住”,以及指向未来的“年轻观众欢迎”。从结果成效来看,本剧在这四个层面都已成功树立了高水准的样板。
《最是女儿香》的启示是什么?那就是,传统艺术的复兴,关键在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度统一。它必须在守护文化根脉与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敢于在题材挖掘、叙事结构、舞台语汇、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层面进行符合时代审美与精神需求的革新;必须善于运用现代传播与文旅融合手段,拓展其影响力与生命力。可以说,《最是女儿香》不仅为粤剧,更为整个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的“正青春”范本。
当剧场灯光亮起,莞儿与长庚的身影融入历史长河,那缕穿越千年的女儿香,已不再仅仅是飘散在东莞寮步牙香街的古老气韵。它经由粤剧艺术的现代转译,升腾为一种鲜活的文化力量,在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之中,久久氤氲,挥之不去。(毕中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