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赋能百千万| 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

点灯赋能百千万| 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06 10: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盆景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岭南盆景是岭南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盆景艺术的奇葩,运用蓄枝截干、悬根露爪技艺,塑造树干的苍劲与枝叶的灵动,形成“一盆一景一世界”的意境。

深入岭南盆景文化地标 探寻传统技艺传承密码

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07月13日深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细滘社区走进岭南盆景文化地标——合园主题公园,开展以“岭南盆景特色文化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为主题的调研交流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大师互动对话,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岭南盆景特色文化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盆景交流活动

匠心铸就方寸天地 传承点亮岭南盆景

在岭南盆景艺术的沃土上,匠人们以剪刀为笔、泥土为墨,在方寸盆盎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恒诗篇。当传统技艺遭遇传承寒冬,匠人们用毕生心血浇灌着岭南盆景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下,为岭南盆景特色文化活化探索着一条“以匠心养艺,以艺养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老师傅彭盛添在讲解山松养护时提到,其习性需一年修剪两次,分别在春季和夏季进行,而秋季至冬季则需注重保暖措施。作为深耕盆景事业50年的匠人,添叔将山松视为“长寿象征”与精神寄托,面前这株已培育30年的盆景便是他纯粹热爱的见证。他强调,盆景价格核心取决于造型设计,每一株都需创作者以匠心雕琢,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巧思融为一体。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老师傅彭盛添修剪其山松盆景作品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理事黄敬昶其精心培育的东风桔盆景已伴随他走过12年光阴。作为资深从业者,黄敬昶始终强调“耐心育树”的核心理念,认为唯有持之以恒的照料方能成就佳作。谈及行业现状,他指出盆景市场价格受流行趋势影响显著。近年罗汉松、山松等品种因需求旺盛,价格持续走高。在交易环节中,黄大师特别提到“双向意愿”原则——既需买家对作品产生审美共鸣,也依赖卖方对作品价值的合理认定,这种供需双方的默契共识构成了盆景经济生态的重要基石。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理事黄敬昶介绍东方桔盆景作品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秘书长梁干枝深耕盆景艺术二十余载,在栽培与修剪领域积累了深厚心得。梁干枝坦言,养育一株盆景超过十二年是行业常态,但真正考验在于植株成熟后如何持续保持最佳状态——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技术投入,如同养育子女般倾注心血。梁大师强调,从事盆景需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无需刻意教导,人与树之间自会形成“师徒关系”,在相互观照中领悟“一支架、两盆、三景”的组合美学。他特别指出盆器选择的重要性,面前这件作品所配的清末古盆,正是历史与艺术交融的见证。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秘书长梁干枝分享盆景美学

岭南盆景艺术大师、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副会长梁志坚在盆景创作中秉持“广涉猎、精专研”的理念。1981年梁志坚正式进入容奇园林处盆景厂系统学习,从基础浇水工作起步。他坦言:“若仅专注山松、罗汉松,当被问及榕树技艺时便会捉襟见肘。”他的榕树作品创新采用气根聚合技法,通过人工引导气根紧密贴合生长,塑造出苍劲虬结的粗壮根系。谈及榕树养护难点,他指出内部细枝因光照不足易萎缩,需特别注意通风控湿以保持枝干活力,用几十余载光阴践行着“以匠心育万物”的盆景哲学。

▲图为岭南盆景大师、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副会长梁志坚介绍盆景养护要点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名誉会长彭盛滔投身盆景艺术逾五十载,将这份生生不息的造景之道视为心灵的栖所。他坦言,盆景不仅是自然生命的艺术再现,更成为他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回忆从业初期,彭盛滔常在高压工作后通过修剪盆景梳理心绪,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让他在方寸盆盎间找到了平衡生活的支点。作为深耕岭南盆景的匠人,他强调技艺精进与市场洞察并重:“只要玩得透、做得精,盆景艺术永远不缺知音与市场。”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名誉会长彭盛滔娓娓道来盆景匠人精神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副秘书长杜顺添与盆景的缘分始于岳父的影响,至今已近20年。如今,他的盆景凭借优秀品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谈及传承,杜顺添认为这是盆景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能滋养身心、承载艺术价值的文化,盆景需要加大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让这门技艺持续焕发生机,避免因“难赚钱、耗时长”而面临失传的遗憾。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副会长岑兆和与盆景的缘分始于约二十年前,虽非从小浸染,却将这份热爱做到了极致。谈及品类选择与造型打造,他秉持开放态度,不同树种习性各异,有的耐热、有的畏寒,有的喜阴、有的需晒,养护需一步步摸索。面对盆景技艺可能失传的困境,他直言传承之难,言语间满是遗憾,也呼吁更多年轻人能发自内心热爱地投身盆景事业,让这门文化得以延续。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副会长彭盛材与盆景的缘分始于童年——那时家中院子摆满各式盆景,自幼萌生的好奇与热爱,让他认定这是“很深奥的技术,文化底蕴很深,很值得热爱”的终身爱好。他全身心投入养护与创造,每个大师的作品因修剪风格、养护细节而独一无二,无法复刻。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会长黄继涛指出,盆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宝,其精髓在于“盆小天地大,树老景物深”的意境营造。在具体技艺上,山松盆景需通过“逼芽”手法促进新芽萌发,以保持枝叶活力;而当作品外出参展时,匠人常采用“脱衣换锦”的技法,通过修剪老叶激发新枝生长,使盆景呈现最佳观赏状态。此外,成熟的盆景作品往往展现出“树根悬爪”的独特造型——根系如龙爪般苍劲悬垂,既显岁月沉淀之美,又暗合“扎根大地”的生命哲学,成为岭南盆景艺术中“以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会长黄继涛讲述盆景作品《苍龙教子》创作思路

岭南盆景艺术大师、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朱本南因榕树“生命顽强、扎根大地”的精神,尤爱榕树,其庭院“榕园”之名便源于这份热爱。不同于通过嫁接或钢丝快速造型的做法,岭南盆景以人工修剪为主,一盆作品需二三十年的悉心培育。为推广盆景,朱本南通过给学生讲课、积极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和拍摄宣传视频等方式传播岭南盆景文化。

赠书传岭南薪火 盆景启乡村振兴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会长、《岭南之光:中国盆景名镇容桂风华录》主编黄继涛,将这部凝结岭南盆景文化精髓的著作赠予LU点灯乡村振兴实践团。该书以“中国盆景名镇”容桂为坐标,系统梳理岭南盆景“盆小天地大,树老景物深”的艺术哲学,全方位解码这一传统技艺的活态基因。黄继涛会长表示,赠书既是对点灯少年们深入调研的赞许,更是期望通过文字将岭南盆景“以小观大”的智慧融入乡村文化振兴——让盆景艺术从案头走向田野,成为连接城乡审美的桥梁,让“一盆一景一世界”的哲思在乡土大地上生长出新的文化根脉。

匠心铸就岭南根脉,盆景传承时代华章

在岭南盆景的苍劲枝桠间,我们触摸到了时光的年轮与匠人的心跳。此刻,岭南之光正融于盆景的方寸之间——那是匠心与时光碰撞的火花,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温度,更是文化根脉在乡村振兴中生长出的希望。当年轻的手掌接过剪刀,当古盆里萌发新芽,岭南盆景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一盆一景一世界”的永恒传奇。

▲图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大师与点灯少年合影

(通讯员 王一铭、傅祯雁、廖佳祺)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